秋意渐浓,万物丰收。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近期科研工作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快来关注一下吧~
· 交叉学科领域
01 S-烯虫酯类新型生物化学农药研发
生物化学农药自2019年被我国农业农村部归属为生物农药以来,其创制已成为面向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前沿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带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余金生教授、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颖副教授与常州胜杰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在S-烯虫酯类新型生物化学农药创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通过对商业化成功的生物化学农药S-烯虫酯进行生物合理性的结构改造与优化,发现一例对小菜蛾具有很好羽化抑制效果的高活性类似物,具有很大潜力发展成为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生物化学农药候选产品。该研究是S-烯虫酯类化合物在农业害虫防治领域的首次成功探索,成果“Discovery of Enantiopure(S)-Methoprene Derivatives as Potent Biochemical Pesticide Candidates”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4c05795
·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领域
01 基于级联铌酸锂芯片的紫外至中红外宽带光频梳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文雪研究员科研团队在紫外至中红外宽波段光频梳产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三级级联的铌酸锂芯片中集成了三种二阶非线性效应,研制成一种紧凑的新型紫外至中红外光频梳光源。相关成果以“Frequency comb generation from the ultraviolet to mid-infrared region based on a three-stage cascaded PPLN chain”为题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并被选为当期“Editors' Picks”。
光学频率梳以其独特的时频特性,极大地促进了时频领域的相关研究。同时,这项技术为高分辨、高灵敏、高速度的宽带精密光谱测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为了探索基于铌酸锂集成光子平台的跨越多个波段的宽带光频梳产生,该研究团队基于掺铒光频梳和铌酸锂的级联二阶非线性效应,实现了1-10次谐波的0.35至4.0 μm紫外至中红外光频梳产生。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364/PRJ.528880
02 揭示光诱导化学反应中时间分辨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健教授科研团队在光诱导低温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激光诱导H2-D2双分子反应超快动力学进行时域探测,发现分子的振动运动对反应速率和整体产率具有动态影响,在分子层面上揭示了光诱导双分子反应中同位素效应的时间分辨动力学特征。该研究为实现对双分子反应速率、反应路径和产物的相干调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成果以“Impact of Nuclear Motion on Light-Induced Bimolecular Interaction Dynamics”为题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X。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为第一单位,张文斌研究员、倪宏程研究员、吴健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石梦航、黄昊、陆晨旭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x/abstract/10.1103/PhysRevX.14.041001
· 物理学与电子学领域
01 具有主动抗噪性的高保真中性里德堡原子量子门
如何缓解各种技术噪声带来的影响一直是量子计算走向实用化的核心挑战。最新实验表明,基于中性里德堡原子阵列可实现保真度高达0.995的两比特纠缠门;然而,量子门的保真度通常对技术噪声的敏感度呈指数上升。
近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钱静教授科研团队提出一种对失谐噪声具有主动抗扰力的超鲁棒量子门方案。她们通过修改遗传算法中的激活函数,对绝热光脉冲进行全局的优化控制,使其不但能够最大化零噪声下的保真度,而且对噪声引起的能级失谐涨落极其不敏感,真正实现了主动抗噪的高保真量子门。相关成果以华东师大为第一单位发表在国际应用物理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第一作者为硕士生侯庆玲。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bstract/10.1103/PhysRevApplied.22.034054
02 高面容量全固态锂电池:依托高电子电导率的缺锂LiNiO2正极实现
基于富镍正极的全固态锂电池(ASSLBs),是未来实现高能量和高安全性的固态电池候选者之一。然而,它们的电化学性能受到正极负载的限制,特别是在没有导电剂的情况下。近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胡炳文教授、沈明副教授科研团队提出利用缺锂LiNiO2(LD-LNO)来构建高面容量全固态锂电池(ASSLBs)的策略,以应对在高正极负载下实现高能量密度的挑战。
研究发现LD-LNO与标准的LiNiO2(LNO)相比,在电子导电性上有了较大提升,并且减少了表面杂质。LD-LNO无需额外的导电剂或表面涂层处理,在35℃下实现了15.2 mAh cm?2的高可逆面容量,这一成果为高负载正极在ASSLBs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成果以“High-Areal-Capacity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Enabled by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Li-Deficient LiNiO2 Cathode”为题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2024, 9, 5529;DOI: 10.1021/acsenergylett.4c01457),第一作者为毕业于本校物理菁英班的江滢同学。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4c01457
03 基于埋底界面诱导成核生长的高效蓝光钙钛矿发光器件
针对低维混合卤素蓝光钙钛矿成膜质量差的问题,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李艳青教授科研团队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的界面修饰方法,通过氨基磺酸钾对器件空穴传输层的界面改性,实现了钙钛矿晶体成核和相分布优化。基于此方法构建了具有良好梯度能级分布和低陷阱态的蓝光钙钛矿薄膜,获得了峰值外量子效率为17.32%的蓝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该工作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钙钛矿晶体生长调控方法。
研究成果以“Regulating Perovskite Crystallization through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Using a Zwitterionic Additive Potassium Sulfamate for Efficient Pure-Blue Light-Emitting Diodes”为题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博士研究生余毅与王炳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19730
· 化学领域
01 中空水凝胶管:一种全自动化空气中取水装置
想象一下,只要拿着一根水凝胶管,即可从空气中源源不断地获得淡水,是何种体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利东教授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高分子薄膜到水凝胶管的转换策略,制备了具有特殊锥形结构的中空水凝胶管。该水凝胶管可以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到达饱和点,然后在室温下自动持续释放淡水,整个水的收集和释放过程不需要任何外部装置及能量辅助。因此,该水凝胶管非常适用于干旱地区的应急集水。
该研究以“Hollow Hydrogels for Excellent Aerial Water Collection and Autonomous Release”为题,于9月23日在线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上。
通过高分子膜到管的化学转化策略制备了具有锥形结构的水凝胶管,用于大气集水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5936
02 平面手性柱[5]芳烃的首次催化不对称合成
柱[5]芳烃是一类具有独特空腔结构和平面手性的新型大环主体,被广泛应用于多孔材料、分子机器和手性发光材料等领域,然而目前手性柱[5]芳烃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仍面临巨大挑战。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威研究员科研团队利用不对称Sonogashira偶联反应成功实现了首例功能化平面手性柱[5]芳烃的催化不对称合成,有望为柱芳烃的应用探索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Catalytic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Planar Chiral Pillar[5]arenes via Asymmetric Sonogashira Coupling”为题,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上。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15190
03 发展炔基环丙烷桥连的(杂)芳环的快速螺烯化方法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汪日新研究员科研团队采用“环丙烷优先构建”策略发展了传统方法所不能合成的弱芳香性杂芳环并降蒈二烯中间体的现场生成方法,揭示了其金(I)催化的去芳构化[1,5]-C迁移重排/开环芳构化串联反应,并利用迁移后酰甲基与相邻芳环的脱水芳构化反应实现了炔基环丙烷桥连的(杂)芳基的快速螺烯化。机理研究表明,杂芳环的弱芳香性及迁移后分子拥挤程度下降是杂芳环并降蒈二烯发生[1,5]-C迁移重排的主要驱动力。该发现为并环降蒈二烯在有机合成中的可控转化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成果“Catalytic Dearomative [1,5]-Sigmatropic Carbon Shift of Heterole-Fused Norcaradienes Enabled Concise Helicenation”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闭红艳(已毕业),理论计算由沈超仁博士完成。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15839
· 生命科学领域
01 一种克服肿瘤微环境的新型CAR-T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目前对血液肿瘤已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但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生命科学学院江文正教授科研团队揭示了阻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传递可以解除肿瘤微环境中儿茶酚胺类激素对CAR-T细胞的抑制作用,使CAR-T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抗肿瘤功能,从而为通过克服肿瘤微环境增强CAR-T细胞对实体肿瘤的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关成果于9月2日以“Intrinsic ADRB2 inhibition improves CAR-T cell therapy efficacy against prostate cancer”为题,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上。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molecular-therapy-family/molecular-therapy/fulltext/S1525-0016(24)00585-9
新闻链接:/info/1094/67316.htm
02 打造新型生物计算机REPAcrispr,实现精准基因逻辑运算
生命科学学院叶海峰研究员和管宁子副研究员科研团队在其早前白藜芦醇(PNAS, 2021)与原儿茶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基础上,再次取得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生物计算机REPACRISPR。这一创新性研究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逻辑运算相结合,实现了对内源基因的精确调控。更具革命性的是,研究团队使用红酒成分白藜芦醇和绿茶代谢物原儿茶酸作为输入信号,打破了传统以抗生素为信号输入的限制。这一突破为生物计算领域开辟了新的路径,为未来开发更为精准、安全、无创的基因调控手段奠定了基础。CRISPR计算器不仅丰富了合成生物学的工具箱,更为未来对内源基因的精准操纵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该成果以“A digital CRISPR-dCas9-based gene remodeling biocomputer programmed by dietary compounds in mammals”为题在Cell Systems上发表。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systems/abstract/S2405-4712(24)00266-7
新闻链接:/info/1094/67596.htm
03 联合开发原发性高草酸尿症1型(PH1)体内基因编辑治疗新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宇轩研究员与尧唐生物合作,开发了一种脂质纳米颗粒(LNPs)介导的体内基因编辑策略靶向敲降GO,成功在PH1小鼠体内实现了高效的基因编辑和稳定的降草酸效果。该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and safe in vivo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oxaluria type 1 via LNP-CRISPR-Cas9-mediated glycolate oxidase disrup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Therapy上。
这一创新性方法首次将LNPs介导的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PH1的治疗,克服了siRNA频繁给药的困扰及AAV载体的安全性问题,实现了一次给药便可长期获益的效果,为PH1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molecular-therapy-family/molecular-therapy/fulltext/S1525-0016(24)00663-4
新闻链接:/info/1094/67659.htm
· 地理学领域
01 基于机器学习的建成环境对痤疮患病及其严重程度风险的评估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丽娃皮肤健康研究院与地理科学学院杨浩然教授科研团队在医学地理学及健康管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多种有监督机器学习算法中的最优模型揭示了城市建成环境对慢性痤疮患病风险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测作用。研究为改善痤疮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制定精准干预措施提供宝贵参考。相关成果以“Machine learning-based assessmen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risks of acne”为题,于10月25日在线发表于Cell Reports Sustainability。
该论文以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地理科学学院杨浩然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崔祥芬校聘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王海伦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地理科学学院杨浩然教授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何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sustainability/fulltext/S2949-7906(24)00376-8
02 国产SDGSAT-1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在城市主要道路提取方面的潜力研究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是全球首颗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其搭载的微光成像仪获取的夜间灯光影像能以较高分辨率展示不同地区的夜晚活力,为研究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然而针对该数据在道路提取方面有多大潜力以及如何从该数据中提取出城市道路等问题,尚无系统性研究。
地理科学学院余柏蒗教授科研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骨架的道路提取方法,将夜光数据类比为连续地形表面,将城市道路视为地形脊线,通过解决夜间灯光数据中的地形退化问题实现了道路提取。该方法在全球九个城市中得到了验证,精度(RGB波段为85%,全色波段为83%)比现有数据和方法显著提升,首次系统证明国产SDGSAT-1夜间灯光数据在城市主要道路提取中的巨大潜力。该研究成果以“Potential of SDGSAT-1 nighttime light data in extracting urban main roads”为题发表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
利用SDGSAT-1 RGB夜间灯光影像提取的道路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4425724004747
· 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
01 揭示生物群落抵御外来植物入侵的多维机制及其阶段特异性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郭文永研究员科研团队揭示了本土群落多维生物多样性、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综合调控群落的可入侵性及其阶段特异性。该成果以“Stage dependence of Elton's biotic resistance hypothesi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Nature Plants。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后郭坤为第一作者,郭文永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丰富并拓展了60多年前“入侵生态学之父”Elton提出的经典生物多样性阻抗假说的内涵。本研究也是该研究团队“外来植物入侵动态过程多维作用机制”系列研究的又一项重要突破(2024年2月17日,华东师大科研团队揭示外来植物的多维入侵机制)。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4-01790-0
新闻链接: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409/08/WS66dd52eee4b03713a6f9b3c7.html
02 揭示白蚁与树木性状通过季节性互补促进木质残体分解的生态学机制
生态位差异和资源的互补利用是理解生物多样性调节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关键理论之一,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阎恩荣教授科研团队依托在浙江舟山群岛和天童山布设的“China-FunLog”倒木分解长期控制实验,对27种树木与5种白蚁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四年季节性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亚热带白蚁种类存在明显的物候错位,这种在时间(季节)和空间(食物供给)维度上的生态位互补效应,不仅维持了白蚁群落物种共存,还促进了木质残体的稳定分解过程。这一发现揭示了森林白蚁和树木功能性状通过季节性互补促进木质残体分解的生态学机制,为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背后的生物多样性效应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关成果以“Seasonally Changing Interactions of Species Traits of Termites and Trees Promote Complementarity in Coarse Wood Decomposi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生态学顶级期刊Ecology Letters上。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ele.70002
新闻链接:/info/1094/67863.htm
· 河口海岸学领域
01 极端气候常态化下上海市供水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程和琴研究员科研团队在河口三角洲城市供水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研究结合系统动力学与动态适应性政策路径方法,以2022年长江流域罕见的干旱事件为例,通过模拟经济、人口、用水效率和水库水位等15种情景,评估了2022~2050年上海市在极端气候事件影响下的供水安全风险程度及出现时间,并提出相应的动态适应性策略。
相关成果以“Assessment and strategies for water supply security risks in the estuarine city Shanghai under normalized extreme climate conditions”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上。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4.143299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BgCsRN4gdRjJ04XqFABvw
02 首套AI驱动的全球长时序逐日无缝浮游植物功能群数据产品发布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沈芳研究员科研团队将AI技术与多源海洋大数据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时空生态集成模型(Spatio-Temporal Ecological Ensemble based on Deep Learning,STEE-DL),进而成功开发了领域内首套全球长时序(1998-2023)逐日无缝4公里浮游植物功能群浓度数据产品(AI-driven Global Daily gap-free 4?km PFT product, AIGD-PFT),显著提升了对8种主要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反演精度和时空覆盖率。
该研究成果以“AIGD-PFT: the first AI-driven global daily gap-free 4?km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type data product from 1998 to 2023”为题,在线发表于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期刊。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5194/essd-16-4793-2024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cT9vNY1tHro0B1iloVQKw
03 揭开植被区波浪非线性神秘面纱,助力海岸生态屏障建设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彭忠研究员科研团队在植被-水沙-堤防耦合机制及海岸生态堤防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阐明了植被区波浪非线性特征,揭示了盐沼植被改变波浪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并提出了植被区波浪非线性的预测模型。相关成果以“Parameterisation and evolution of non-breaking wave nonlinearity over flexible vegetation”为题发表于领域顶刊Coastal Engineering。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oastaleng.2024.104543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kWEitsV5Hftrr2IrRS_sQ
04 基于气候变化与城市扩张视角揭示河流三角洲不断升级的洪灾风险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秀珍研究员科研团队在三角洲地区洪水风险评估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格纳河三角洲为例,利用高分辨率的城市扩展模拟和水动力模型,结合多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和代表性CO2浓度路径(RCPs)情景,阐明了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如何共同驱动未来洪水风险的增加。
相关成果以“Climate change and urban sprawl: Unveiling the escalating flood risks in river deltas with a deep dive into the GBM river delta”为题发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4703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4WpJTpKIQ2spiTmpzjltQ
05 台风对长江口悬沙浓度、地貌冲刷和泥沙输运的影响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茂田研究员科研团队在台风对河口泥沙运动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定量揭示了台风对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泥沙输运和底床冲淤的影响和机理。相关成果近日以“Effect of typhoon o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bed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Yangtze Estuary”为题发表于河口海岸学主流期刊Marine Geology。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geo.2024.107357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MqJpJoTpQgHxsmRRrZcHA
06 发现海平面上升引起印度-太平洋沿岸三角洲红树林沉溺的风险极可能被高估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志军教授研究团队基于1986-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和实测水沙记录,量化了印度-太平洋沿岸波控、潮控、河控等四种典型三角洲红树林近35年的生物动力地貌过程。研究发现,尽管全球红树林面临持续损失,但代表性三角洲的红树林正以18%±12% m/yr的速度向海扩张,有效抵消区域红树林67%的陆向损失,迄今为止海平面上升尚未对红树林造成实质性损失。与此同时,研究团队提出基于不同海平面上升情景下的红树林沉溺风险评估量化模型。该研究进一步强调,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维持红树林向海扩张,这不仅没有必要拆除现有海堤以恢复红树林,而且通过组合硬质海堤更能有效抵御沿海洪灾。因此,提升海堤前沿裸露滩涂高程以创造红树林生存空间,进而迫使其向海扩张,这是一种新的近自然红树林修复技术,它必然在提供蓝碳捕捉与缓解热带风暴影响中更占优势。
相关成果以“Overestimation of Mangroves Deterioration From Sea Level Rise in Tropical Deltas”为题,发表于地球科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原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4GL109675?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IbTY3HqKu_Q9AnF_9vRbw
07 海洋热浪抑制了地中海西北部浮游植物藻华爆发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日益频繁,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 MHWs)作为海洋极端升温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由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沈芳研究员科研团队携手意大利国家科学委员会海洋研究所(CNR-ISMAR)团队,针对地中海西北部,利用多平台观测数据,深入剖析了海洋热浪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碳循环的影响,为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下海洋生态响应的理解提供了宝贵的观测结果。
相关研究成果以“Phytoplankton Spring Bloom Inhibited by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North-Western Mediterranean Sea”为题,于2024年10月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GL109141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5fHXISpU6_vXlV0j0XWg
· 计算机科学领域
01 《快速磁共振成像与增强关键技术》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磁共振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医院中常用的磁共振设备采集速度慢,造成病人就医体验感差。社会的发展对磁共振成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像质量、速度及应用的可靠性成为其核心指标。其背后核心科学问题和挑战性难题是:如何实现快速成像?如何提升影像质量?如何确保重建影像的准确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桂戌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基于磁共振成像原理与临床需求,瞄准影像混叠问题和低分辨、伪影问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探索并建立了一套快速磁共振成像与增强算法,实现了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将采样率降低60%的目标。这一成果不仅支持了国家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战略方针,也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推动健康民生工作贡献了力量。
· 数据科学领域
01 决策智能实验室科研成果获VLDB 2024最佳研究论文奖提名
2024年8月26-29日,在中国广州举办了国际数据库顶级会议VLDB 202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bases),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周傲英教授、杨彬教授、郭晨娟教授、胡吉林教授、与丹麦奥尔堡大学Christian S. Jensen教授、华为云周乐夔博士和盛镇醴博士合作的论文“TFB: Towards Comprehensive and Fair Benchmarking of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ethods”获得大会最佳研究论文奖提名Best Research Paper Award Nomination。胡吉林教授担任本文通讯作者,其与杨彬教授指导的硕士生邱翔飞、吴行健、杜骏扬和张布昂为学生作者。
VLDB是数据库领域三大顶级国际会议之一,也是数据库领域的CCF-A类会议,今年Research Track有1437篇投稿,280篇论文被录用。大会的论文录用标准非常严格,仅会选择创新性强、贡献大的论文入选。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szZ0sHyhu2grTc8HTGSHA
02 OpenEdu4All团队斩获2024年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全球大奖
在第四届英特尔人工智能全球影响力嘉年华上,备受瞩目的全球大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来自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的OpenEdu4All团队凭借“个性化课程教学智能辅助平台”项目脱颖而出,斩获嘉年华18岁以上年龄组全球大奖,全球仅三个宝贵的全球顶级席位。据悉,该项目在此前的中美创客比赛中也获得了大赛国赛最高奖项一等奖,这是华东师大学子首次荣获此项大奖,更是创造了参赛以来历史最佳成绩。
“个性化课程教学智能辅助平台”项目创造性地采用了多模态AI、AIGC等前沿技术,构建了一套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智能化教学辅助体系。平台不仅能够自动生成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内容,还能通过智能问答、试题生成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其创新性的数字人交互助教系统,利用语音、手势、体感等多种交互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该项目不仅展示了科技向善的力量,更为教育普惠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n8r_uYe5T0RnM_2Xha2Mw
03 杨彬教授应邀参加首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并作论坛主题报告
首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于2024年10月21日在浙江德清开幕。此次地信周活动由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主办,主题为“地理空间智慧造福世界”,聚焦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场景创新交流研讨。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彬教授受邀参加此次地信周“地理建模与人工智能(Geo-modeling and geospatial intelligence)”专题讨论,并在莫干山对话上作了题为“Data Driven Decision Intelligence with Time Series and Spatio-Temporal Data”的主题报告,分享了数据学院在“时空智能”这一前沿方向上的最新学术进展。
杨彬教授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决策智能实验室团队提出的“数据-治理-分析-决策”时空智能研究范式,介绍了按照此研究范式下研发的“易步时空”基础模型和OpenTS时序时空基准评测,并通过这一研究范式在智慧交通,数字减灾,数字能源,智慧海洋上的应用,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学院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Data is Power”的核心理念及其在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上的应用。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bW6C8mGV3XqpK8LwccmoA
· 通信与电子工程科学领域
01 华东师大再登国际集成电路奥林匹克ISSCC
10月10日,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张润曦教授科研团队在毫米波雷达收发机芯片设计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论文“A 77GHz Hybrid TDMA-MIMO Phased-Array Radar with 186m Detection Range and 3cm Range Resolution”成功被2025年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ISSCC)接收。该论文展示了一款全集成77GHz相控阵雷达,为国际上首次采用混合TDMA-MIMO-相控阵架构实现,同时支持LRR/MRR/SRR(长/中/短距离雷达)探测模式,实现高距离分辨率和远距离探测能力,对于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意义重大。
从2017年到2024年,历经7年持续科研攻关,在实验室同学日积月累不断完善改进下,该芯片于2023年10月26日交付流片。2024年3月完成制造,4-6月完成芯片封装及PCB板级测试准备,今年暑假期间完成芯片的模块级测试和应用级测试。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为论文唯一完成单位,我校博士研究生张子桐和卢禹日为共同一作,教师作者包括张润曦教授、石春琦教授、黄磊磊副研究员和徐珑副教授。
77GHz混合相控阵雷达芯片照片和测试环境
· 药学领域
01 开发基于Sliding-Transformer的肿瘤新抗原识别算法PISTE
药学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李洪林教授/李诗良教授研究团队、计算机学院张凯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捷研究员团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胡晓勇主任科研团队合作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发表题为“Sliding-attention transformer neural architecture for predicting T cell receptor-antigen-human leucocyte antigen binding”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物理启发的Sliding-Transformer”算法—PISTE,实现TCR-抗原-HLA结合预测和肿瘤新抗原筛选。该算法在Transformer模型中引入了新颖的物理先验,以残基相互作用的梯度场为指引实现氨基酸残基的逐步定位,模拟生物序列相互滑动并形成亲和的虚拟过程,为探索TCR/抗原/HLA的复杂相互作用和人类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算法达到了90%以上的精度,并提供残基相互作用的清晰图景。其在临床相关的免疫应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精准医学和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4-00901-y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noclVQIYWKupXrr-c5b0A
02 开发新型第四代EGFR抑制剂克服EGFR-C797S耐药突变
药学院、人工智能新药创智中心李洪林教授联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李圣青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徐玉芳教授、陈卓副研究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Eur. J. Med. Chem., 244 (2022) 114856)通过合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可同时占据EGFR激酶ATP结合位点和变构位点二苯醚取代的4-氨基喹唑啉衍生物。其中,化合物9d对于EGFRL858R/T790M/C797S的激酶活抑制活性为0.005μM。进一步的体外活性评估显示,9d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G2期周期阻滞方式有效抑制BaF3-EGFRL858R/T790M/C797S细胞的增殖,同时在BaF3-EGFRL858R/T790M/C797S细胞中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EGFR的磷酸化,并在BaF3-EGFRL858R/T790M/C797S异种移植瘤小鼠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作用(30 mg/kg,TGI=71.14%)。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9d是一种潜在的可以克服EGFR-C797S耐药突变的第四代EGFR抑制剂,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该研究工作“Design,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diphenyl ether substituted quinazolin-4-amine derivatives as potent EGFRL858R/T790M/C797S inhibitors”发表于药物化学一区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4.116858
· 心理学领域
01 揭示社会交流中的自发性手势与其对应的动态多脑网络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郝宁教授团队揭示社会交流中的自发性手势与其对应的动态多脑网络,研究成果“Dynamic brain networks in spontaneous gestural communication”发表在npj Science of Learning上。
研究发现,手势能增强认知流畅性,促进共同注意,增进理解。使用fNIRS超扫描技术,研究者记录了参与者在合作任务中的大脑活动和手势动作,分析了手势与个体内、个体间脑网络状态的关联。结果显示,手势使用能增加高效、稠密的脑网络状态,提高任务表现。互动性手势与更高效的脑网络状态相关,而流畅性手势与个体内高效脑状态的发生有关。研究强调了手势在团队合作和动态多脑网络中的作用。
研究场景及主要技术路线图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39-024-00274-2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BJ-pT1INzMUF1D7O1GYfQ
02 揭示对愉悦感的预期如何影响对感官刺激的神经反应与主观体验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罗艺研究员团队与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合作,研究揭示对愉悦感的预期如何影响对感官刺激的神经反应与主观体验,研究成果“The expectations humans have of a pleasurable sensation asymmetrically shape neuronal responses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s to hot sauce”发表在PLoS Biology上。
研究发现,人们对愉悦感的预期会不对称地影响大脑对感官刺激的处理和主观体验。通过测量不同辣味偏好者对辣酱味道的主观体验与神经反应,研究揭示了积极预期可能促进信息整合和奖励处理,而消极预期则增强痛觉和情感加工。这项研究为理解预期如何影响人类感知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疼痛管理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潜在应用方向。
实验材料与任务流程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biology/article?id=10.1371/journal.pbio.3002818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QZ4uNluFGC6kOGqrXhY1Q
来源|科技处 通联|王群 素材整理|徐歆越 校对|史佳妮 编辑|蒋萱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