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守正创新,赓续文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华东师大实践

2025年04月25日 卓越学术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大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深厚的文脉传承为根基,以卓越的学术传统为支撑,积极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在守正创新中赓续文脉,在学科交叉中开拓新局,在文明互鉴中对话世界,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以扎根中国大地的学术实践和面向全球的开放视野,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师大智慧”和“师大力量”。


一、思想领航与理论创新


  坚持党委统领,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项,组织多学科深入研究阐释,获批“郭大力文集整理、出版与研究”等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出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通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读》等重要著作,发表《信仰引领未来实干锚定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内涵与展望》等理论文章,多项成果获教育部哲社研究优秀成果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文化使命通论》(左)与《<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右)

  以“马克思主义+”为牵引,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发挥全国重点马院优势,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检监察研究院,依托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等省部级平台,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特色机构,共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章程》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入选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支持计划,获批教育部思政课重大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和话语叙事方式转变研究”。学校主办期刊“教育法治”和“鲁迅研究”专栏入选中宣部哲社期刊首批重点专栏建设名单,“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专栏入选上海高校哲社学术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专栏建设”计划。

  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研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及重要指示。依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和上海“大思政课”建设试验区(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普陀区)部署,系统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获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实践研究》等国家项目,持续发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为“大思政课”提供学理支撑。课程建设方面,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打造“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群。其中,《中国智慧》等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另有5门课程获评教育部社科司与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


二、经典传承与创新阐释


  传承经典薪火,赓续大师风范。作为学校深厚人文底蕴、恢弘大师谱系的缩影,学校24位先生入选“上海社科大师”。大师中,既有开创学科的实践者,如社会主义师范教育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实践的开创者孟宪承、刘佛年,元教育学开创者陈桂生,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奠基人胡焕庸、中国国际金融学创始人陈彪如等,也有中国特色学术理论的提出者,如冯契的“智慧说”,钱谷融的“文学是人学”思想等。为研究、传承与发扬大师思想,先后出版《孟宪承全集》《陈彪如全集》《施蛰存译文全集》《吴泽全集》《李平心全集》等大师文集;设“思勉原创奖”,实践原创性研究成果评价,激励后学传承接续“大先生”治学精神、学术传统和人格品质。

华东师大大师文集(部分)

  扎根中国,孕育师大特色中国学派。学校结合学科优势,扎根中国大地,持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学派建设,“生命·实践”教育学与“创获智慧”中国哲学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叶澜和李政涛带领下,“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以中国话语与思维构建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原创型态,主编《“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等著作向世界发出中国原创教育学的独特声音。哲学系学者继承已故哲学家冯契等前辈学风,以杨国荣为带头人的哲学团队持续推进“创获智慧”中国哲学研究,建构体现时代精神、融会马中西的“智慧说”哲学体系。

  引领学术前沿,锻造原创理论与标识概念。学校深耕基础学科,跟进新兴学科,传承冷门绝学。建构“具体形上学”开放体系,发展“以事观之”学说,入选2024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十大原创理论;提出“德行诠释学”等哲学理论;提出“新子学”概念并阐述其意蕴,引领诸子学发展新方向;提出“战略价值链”,开创性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际权力分析新范式;提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大单元教学及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等标识性概念,创新构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具体的形而上学”系统主干

  深耕学术前沿,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构建全方位科研培育体系,系列标志性成果斩获众多学术奖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等43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数居全国前列。《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等成果入选国家哲社成果文库,其中《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作为2024年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果发布。《汉字结构认知大字典》《共和国教育70年》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学》等重大成果入选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推进《子藏》重大工程,承接《明清词谱研究与<词律><钦定词谱>修订》等重大项目,出版《中国文字发展史》填补汉字通史教材空白,赓续中华文脉。开展“中国特色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牵头主编《出版学基础理论》,系统阐述中国特色出版学发展路径。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书系


三、教育引领与育人铸魂


  彰显教育学科卓越优势,铸就国际国内学术标杆。作为国内最早设立教育学一级学科点的高校,学校拥有最齐全的教育学二级学科门类。学校教育学者前赴后继,为教育学凝练体系化知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如刘佛年组织编撰我国首部《教育学》教材,奠定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理论发展基础;瞿葆奎《教育学文集》、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施良方“三论”等经典著作,奠定我国课程教材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成为全国七百余所高校通用教材,普及中国教育学自主概念和理论体系。聚焦改革深度参与国家教育战略规划,牵头研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术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关照教育改革实践痛点,主持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机制研究”,持续推进“‘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等研究。发起成立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和融合教育两大“千校联盟”、全国中学名校长工作室研究联盟,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教育家精神弘扬与落实机制研究”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左)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术版)(右)

  发展有温度的智能教育,构建国家教育人工智能高地。学校将智能教育确定为首要发展战略,成立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究院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及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创新基地。研发“小花狮”、国内首个开源教育大模型EduChat、教育学科大模型启创与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等产品。相关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2025年,研究院聚焦“中国版教育大模型”研发,并与上海创智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智能教育超学科研究特区。

“小花狮”系列智能教育系统

  强化自主教材体系建设,打造中国特色原创精品教材。建理论、实践、咨政一体化教材研究重镇,“中国特色教材理论与国际化战略研究”“中小学地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等3家基地获批国家教材重点建设基地。建中国特色教材理论和实践体系,提出分级落实课程教材要求的实践体系,开发“职业院校教材监测指标体系”。15本(套)教材获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数全国第一,其中《道德与法治》获特等奖。7种教材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教材。12门中小学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数学》等经典教材重印十多次,累计发行超3亿册。建向世界讲好中国教材故事的国际化窗口,《一课一练》《三招过关》等出海英国。

7种教材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教材


四、交叉谋新篇与有组织科研拓新道


  强化学科交叉,培育新增长极。发布《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哲学社会科学卓越学术行动计划2.0》,“一体两翼”协同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攻坚、学科交叉研究创新行动等十大计划,旨在鼓励高质量的学科跨界、融合和超越,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围绕“教育+”“智能+”“健康+”“国际+”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教育、区域国别、智能传播、智能金融、智慧养老等新兴前沿方向的延展与深化;着力中国特色人才学交叉学科建设,成立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获批全国首个“人才学”交叉学科。

  设立专项攻关,破解重大难题。设立“幸福之花”、共享交叉及重大预研究等专项,推动跨学科联合攻关。在具体实践中,组建多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专项攻关团队,如城市治理领域,研发城市暴雨洪涝预报预警系统入选中国人保集团首批新质生产力示范项目,支撑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全国城市内涝风险监测评估系统建设;教育康复领域,成立教育康复创新实验室,推进教育康复、人工智能、发育行为科学等学科交叉创新,研发儿童语言能力评估与训练等康复设备;养老领域,成立老龄研究院,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实验基地,编写《智慧养老治理研究丛书》,首创“普惠养老金融”,发布“中国养老金指数”。

  人工智能赋能,促人文社科跃升发展。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发“世界汉字智能化传播:古文字智能网络数据库”等,建设AI+表意文字研究新范式。文学计算团队开展创意写作与数字文学研究,发布百万字AI小说《天命使徒》、《西游记》数字文学地图与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人工智能金融学院聚焦硅基经济时代金融安全议题,构建动态宏观指标与全球贸易监控平台,研发面向金融场景的幻觉检测器。学校还谋划建立AI赋能文科项目库,建设教育、区域国别、金融等文科语料库及垂类大模型。

中国文字智能检索网络数据库

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

  搭建跨学科平台,抢占前沿制高点。强化“顶层设计、前瞻布局、科学规划、问题导向”,聚焦教育、养老、城市、文化、区域国别、金融经济等特色领域方向,先后成立多个校管科研平台,组建“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等跨学科团队。出台《校管科研平台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为促进资源共享与激发创新活力提供制度保障。

成立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区域国别研究院与东方出版中心区域国别出版研究院


五、智库赋能与使命担当


  构筑新型智库方阵,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组建老中青结合、多学科交叉“纵向贯通、横向联合、内外协同”的智力供给体系,已形成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与工作室等60余家省部级基地平台组成的新型智库方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行业指南与国家标准。如参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编制,持续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报告、“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长江三角洲城市法治指数测评蓝皮书》,起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条例》;牵头制定《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形成国家卫健委《7岁—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监制发布全国首部大中小学一体化《全国学校健康教育视频课程》并在全国实施。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左)与《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右)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坚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格局,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服务全国。与海南、贵州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协议,助力海洋强国、革命老区教育振兴。深耕上海。与静安共建党的理论研究高地,与金山共建江南文化亭林基地服务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松江、虹口、奉贤等区深化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

我国首部镇域人文地图集——亭林人文地图


六、文明互鉴与全球对话


  发挥平台优势,提升国际话语权。成立世界汉字学会,主办“世界汉字学会年会”,搭建全球汉字文化研究的合作交流平台;创立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成为世界领先教育学院领导者合作与对话的常设机制;发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学校长论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模式创新;作为唯一授权中国代表,组织OECD社会与情感能力国际测评项目,形成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创立世界体育教育联盟,构建跨越五大洲25个国家/地区的联盟成员版图;连续举办“瓦尔代”论坛中俄分会,为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贡献智慧。

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

“瓦尔代”中俄关系论坛

  聚焦全球议题,深化文明互鉴研究。成立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是全球四大冷战中心之一、国内唯一以冷战史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机构,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历史借鉴;先后在美国、德国、越南、坦桑尼亚、日本等地设立世界史海外工作站,促进海外中国学研究交流;相继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在俄罗斯成立“欧亚联合研究中心”,进一步巩固俄罗斯问题基础性研究重镇与高端战略智库的地位;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美国、拉美、加勒比与古巴建立研究中心,发扬有外语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

世界史海外工作站文集

  学术成果出海,传播中国好故事。大力推进高水平学术成果国际化传播,通过创办高品质英文学术期刊、推动优秀著作海外出版等举措,向世界传播中国学术声音。高水平期刊跻身国际前列。ECNU Review of Education已跻身国际知名数据库双一区,跃居全球教育学术期刊第一方阵,成为国际学界了解中国教育研究的重要窗口。《文艺理论研究》先后与多家国际权威期刊签署交换出版协议。创办世界首个中国文字专业研究国际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创建英文期刊TAO,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超学科思维革命、科技进步与社会创新。精品著作走向世界。出版“Curriculum Reform and School Innovation in China”丛书,系统介绍中国课程改革与学校创新实践经验。《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中国艺术哲学》等优秀成果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被翻译为20余种语言广泛传播。牵头编撰Handbook Of Education Policy Study等,为全球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中国视角。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上左)、《文艺理论研究》(上右)与创刊TAO(下)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制图|曾雪莲、杨雨洁 编辑|史佳妮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