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教育部发布两项指南规范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引导不同阶段学生合理使用AI

2025年05月27日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对AI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边界作出原则性规范,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

  与此同时,AI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引发广泛讨论。当前,高校论文检测技术尚不成熟,部分学生因“AI检测误判”面临困扰。如何精准识别AI生成内容、避免侵犯学生权益备受关注。

  

人工智能教育现阶段适宜作原则性规定


  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在接受本报《新法讯》采访时表示,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布此类文件展现了积极面对高科技挑战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原则性倡导。实践中并不禁止使用AI工具,但禁止完全依赖。中小学阶段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如果完全依赖AI交作业,不仅会滋生懒惰思想,更会扼杀创新能力。AI生成内容可能千篇一律,但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的个性化思考,“指南”的原则性规定正是为了守住这一底线。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法学院任海涛教授认为,当前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检测工具可能明天就会过时,而法律规范需要保持稳定,不宜跟随技术工具的发展反复变动和调整。因此,“指南”的原则性规定较为合理,等到AI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可再将其转化为相对具体的规定。届时,规定的内容将会根据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AI应用情况及时更新调整。

  

学生遭遇“AI检测误判”可申请学术复核


  当下,诸多高校将“AI生成内容检测率”纳入论文审核,但检测技术尚无国家标准,部分学校自行开发工具难免误判,相关学生权益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在湛中乐看来,当前查重技术有一定局限性。如果法条引用、案例分析等内容引用稍长就被计算重复率,这种简单按比例判定的科学性有待商榷。由于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特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地用查重率否定学术成果,更要关注人的创意与智慧。因此,反对抄袭、反对完全依赖AI,并不是否定合理使用AI辅助研究的价值。

  任海涛表示,学位查重工作在AI等新兴技术的辅助下有所发展,比如传统查重技术主要通过检测学生论文与知网数据库论文中连续字数相同来判定重复,现实中就有可能出现法学生写论文时引用较长字数的法律名称,被认定为重复的情况。但有了智能技术的辅助,将能够更加智能、准确地检测学生论文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抄写,或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引用,从而降低最终的误判率。

  湛中乐告诉记者,学生如果遭遇“AI检测误判”,可以依据《学位法》第40条、41条申请学术复核,这是目前主要的法律救济渠道。但现有的学术复核制度仍存在不足,例如复核只有一次机会,缺乏二次复核机制,未来可在程序设计上进一步完善,以保障学生权益。

  

建立合理规范明确AI使用边界


  相较于“一刀切”地禁止AI使用,如何建立合理的使用规范更为关键,有人提出可以要求使用者对AI生成或辅助的内容进行明确标注。

  对此,湛中乐表示,中小学作业和考试的核心是训练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允许直接使用AI生成答案,将背离教育初衷,因此禁止完全依赖是必要的。高等教育领域则应保持开放态度。《学位法》在修订过程中,曾考虑将借助AI写论文认定为违法行为,但最终取消了这一规定,反映了拥抱高科技、注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学术论文的专业性要求作者不能简单复制AI生成的内容,而应深度加工,体现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故而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AI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分析,但需禁止直接作为研究成果。

  任海涛认为,在推广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当中,如果一刀切禁止AI技术使用,实质上会限制新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提升我国的技术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当中,使用者可以对生成内容进行明确的标注,这在我国相关立法中已经有所体现,如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数据标注有明确规定,为AI在教育领域的规范使用提供有益参考。


阅读原文


记者朱非

来源上海法治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