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全城60多所高等院校,在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的赛道上“比学赶超”。正值2024年年终“考评季”,上海以高校分类体系为“指挥棒”,在连续7年开展全覆盖的分类评价基础上,转入迭代升级阶段,引导四大类型高校站在4条队列中争做“排头兵”,更好适配国家重大战略和全市产业发展所需。
上海2018年起施行国内首部高等教育地方性法规《上海高等教育促进条例》,依法明确高校分类体系,按人才培养主要功能,划分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四种类型。其中,学术研究型高校13所、应用研究型10所、应用技术型17所、应用技能型超过20所。
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配套出台的《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十大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6年)》,上海在分类评价整体架构上,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年度优化,形成评价新机制。
昨天,在华东师大举行的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论坛年会暨上海教育督导论坛上,上海市教委总督学平辉透露,经过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最终确立了重点任务年度考评、办学情况常态评价和实地督导调研的“三位一体”改革方案。除延续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模式“常规体检”外,首年实行“任务清单”,分为政府指定任务和学校申报任务两类。
重点任务年度考评,含14项政府指定任务。四大类型高校中,学术研究型高校任务数量最多,合计承担106项次,平均每校承担超过8项任务,其次为应用研究型高校,也合计承担任务达76项。这些“规定动作”中,按照今年出台的《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招生结构调整是一大重点。
比如,为落实“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计划”和“特定领域急需人才精准培养计划”,“本科招生结构调整”主要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高校调整优化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扩大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和比例。“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则主要引导高校面向前沿领域和产业所需,主动推动学科布局优化调整,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
同时,各校依据自身类型,可申报学校任务,作为若干“自选动作”。如打造“X+AI”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任务主要目标定为建成AI及AI与学科融合课程50门;又如“住企联合培养”任务结合“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计划”,目标定为构建“校企联合、工学一体”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生态。
记者丨徐瑞哲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