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4年09月09日

编者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教育同科技、人才一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并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如何理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如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完善立德树人衔接机制?如何以文化为力量根基讲好“大思政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学之际,本报约请三位学者研讨交流。

本报记者 陈龙 摄

  主持人: 陈 瑜 本报记者

  嘉 宾: 郑金洲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邢云文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赵 勇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主持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300多项改革举措,描绘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其中,以“综合改革”命名的只有“教育领域”。如何充分认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郑金洲: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坚定目标和信心,也彰显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改革有不同的方式,有局部改革、个别改革,也有整体改革、综合改革。教育改革属于综合改革,这其中至少有三方面涵义,第一,它是整体性系统性改革。与“支点型改革”不同,教育改革不是首先确定一个支点,通过这个支点的变革引发其他方面的变革,而是整体谋划、系统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更加注重各改革举措的关联性,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效果。第二,它是协同推进的改革。教育改革因其涉及领域广、覆盖范围大、深层次矛盾多等特点,必须加强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各领域、各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第三,它是“啃硬骨头”的改革。凡言综合改革,一般意味着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也意味着原有单因素改革已难以奏效。当下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没有高瞻远瞩的改革设计、没有超常规的改革举措、没有攻坚克难的改革勇气,就没有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也不会有改革的成功实施。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承担起以教育强国支撑民族复兴的重任,惟有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二是立德树人的迫切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的培养需要方方面面努力、需要综合施策、需要营造起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且人的身心发展、教育需求等又都是有着较大差异同时也是不断变化的,惟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才能较好完成这一使命。三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迫切要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教育自身内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与科技、人才三领域之间的一体协作,既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勇:《决定》突出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对于不断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效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全面准确理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丰富内涵。从政治属性的视角来看,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必须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际上就是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谋划和部署教育改革,既涉及教育领域的各方面,也涉及科技、人才、民生等与教育紧密相关领域的具体层面,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教育质量提升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跳出教育看教育”的重要体现。从战略任务的视角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就是为了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构建教育、人才、产业、创新融合的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从民生属性的视角来看,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决定》进一步强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出“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凸显了对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的坚守,符合广大群众对教育的深切期待。

  邢云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一部分,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质量教育体系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各方面,都要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方面深化改革。要掌握两个主要方面:在育德方面,关键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改革创新,也就是说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的是大中小学的一体化,这是一个大的原则。在育才方面,强调的是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类型教育形成不同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针对高等教育来说,主要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调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突出强化了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主要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主持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如何聚焦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攻坚克难?

  邢云文: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内容写入《决定》中,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了思政课建设在学校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在聚焦针对性和有效性上破解难题。从一体化的角度看,所谓针对性,着重就是课程内容与不同学段学生接受能力、认知特点相匹配的问题,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内容要不能上下一般粗,要按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来设计。从有效性来看,思政课最终的效果是看学生的获得感,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内容是否达到了入脑入心的效果,是不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既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分学段递进,也要考虑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一体化并不是“单打一”,不是单纯针对课程内容要分学段的呈现方式,而是要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大中小学校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因而,在方法论上要处理好一体化和分学段的矛盾,树立明确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加强大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是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的基础。

  赵勇:聚焦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攻坚克难,必须瞄准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短板弱项,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

  注重一体化谋划。从整体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制度设计。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教材体系贯通知识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话语体系和信仰体系。运用好“同课异构”,常态化开展以“同上一堂课”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解决大中小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知识衔接不畅等问题。紧扣“一体化”关键词,既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又注重教学的梯度性,加快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层级联动的一体化育人机制,弥合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学段差”。

  推进两个转化。一是把握教材与原著,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思政课教师要在教材与原著的结合方面多下功夫,以马克思主义原著为抓手开展研究型教学,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内容。二是把握理论与实际,推动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这涉及理论与世情、党情、国情、学情的关系。要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践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凸显理论的高度、学理的深度、道理的温度,体现时代容涵性。

  遵循三大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三大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从重大的现实问题、理论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发现、提出、探索和解决教学核心问题,又以教学核心问题回应、深化和破解学生感到困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思想疑点的最大化交集,把铸魂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郑金洲:从目前来看,要注意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抓住学生可学可信这个难点。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前提,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实效性。从2019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一重大命题提出以后,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让学生学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信得牢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二是抓住“家常课”这个重点。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各地搞了不少活动、设了不少基地、“大手牵小手”也搞了不少项目,但重点还是在日常教学、平时课堂。学生的思想品德一定是在日积月累、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等实践中形成的。三是抓住教师这个关键。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师德师风、教学技能等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影响甚大。无论是让有信仰的人教信仰,还是提高思政课课堂“抬头率”“到课率”等,都依仗教师来完成,这支队伍的教育培训等工作亟需跟上。四是抓住体制机制这个保障。大中小学分属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管理主体、教学任务、课程教学和考核标准。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克服“异体”存在的指向多元等障碍,构建起三者协同共进、共画“同心圆”的新体系,“一体化”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主持人:作为一档国家级思政课,今年《开学第一课》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采用“多地实景课堂”模式,为青少年奉上一场融合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思想文化盛宴。思政课建设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深入拓展育人阵地,做好“大”文章?

  郑金洲:9月1日看了《开学第一课》,感慨良多。作为国家级的思政课,这一节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路作用。在思政课中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要注意做好“转化”“融合”“共育”三篇文章。“转化”就是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教学内容。文化资源都是历史形成的,有形成时的历史场景和特定条件,将其转变为学生学习内容,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特征、接受信息的习惯、思维方式等,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用学生可感易受的形式表达出来。“融合”就是充分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在“文以载道”中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其深度融入思政课的日常教学之中,通过智慧课堂、数字化教学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和互动,可以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共育”就是发挥各机构、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拓宽育人阵地边界,打造育人共同体。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各方教育的协同性一致性发挥着重要影响。走出学校教育的围墙,构建起“大教育”的格局,才能有效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整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邢云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来说,我们不仅要注重思政课的理论小课堂,更要做好文化“大”文章,思政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激发起学生对国家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增强他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拓展育人载体、创新育人方式,努力将历史文化资源、祖国壮美河山、先烈奋斗故事、时代伟大成就转化为思政课资源,把理论的逻辑力量、实践的真理力量、文化的感召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全时空的育人合力。这就需要学校思政课要进一步打开育人视野,改革育人模式,走出书本上的思政课,走向社会生活中的思政课,丰富思政课的内容供给。与此同时,用好社会大课堂,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在体制机制上也要走出学校,建立起大中小学校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赵勇:学校思政课建设要把握“第二个结合”,将文化空间转化为思政课的育人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思政课如何充满活力、扩大育人阵地?核心就是把握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知识的传播中推动文化发展与文明传承,将文化力量转化为思政课建设的内生动力。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蕴,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涵养时代新人,使学生能够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秉持“大思政课”理念,搭建“大平台”、构建“大格局”、讲好“大历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高学科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打破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人员边界,构建社会“大课堂”,搭建综合教育“大平台”。统筹思政课建设的各环节各要素,凝聚育人“大师资”,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思政育人工作大格局。坚持大历史观,进一步推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理性的思维把握历史,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深刻理解并认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真正实现铸魂育人。


观点:

郑金洲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坚定目标和信心,也彰显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不懈努力与追求。教育改革属于综合改革,这其中至少有三方面涵义。第一,它是整体性系统性改革。第二,它是协同推进的改革。第三,它是“啃硬骨头”的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是立德树人的迫切要求,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迫切要求,在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邢云文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在聚焦针对性和有效性上破解难题。所谓针对性,着重就是课程内容与不同学段学生接受能力、认知特点相匹配的问题,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内容要不能上下一般粗,要按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来设计。从有效性来看,思政课最终的效果是看学生的获得感,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内容是否达到了入脑入心的效果,是不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赵勇

  思政课建设要把握“第二个结合”,将文化空间转化为思政课的育人空间。把握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知识的传播中推动文化发展与文明传承,将文化力量转化为思政课建设的内生动力。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蕴,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涵养时代新人,使学生能够心怀“国之大者”、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阅读原文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