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伟大斗争精神贯穿于百年党史,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进行伟大斗争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要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纵观国内外新形势,我们将面临各种形式的艰难斗争,而且这些斗争是长期的,有新的历史特点,带有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将伴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个务必”新论断,即“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勇于进行伟大斗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达成,意义深远。如何深入把握在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内涵,可以从党史经验、理论依据、历史特点、实践路径四个角度加以剖析。
一、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斗争精神力量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既有辉煌的成绩,也充满斗争的艰辛。“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分析党的四个历史时期的斗争实践,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不可战胜的斗争精神力量。
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终结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破乱局面。
我们历经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打败了国民党800万军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的红军战士几经挫折,不折不挠,淬火成钢,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英勇斗争故事。以长征为代表的胜利斗争创造了雄壮的人间奇迹,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生之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党领导确立了新中国基本的制度框架,建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并得到顺利实施。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由原先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为新的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随着主要矛盾的转变,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任务。在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过多年的斗争和建设,新中国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飞跃。
第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实现了战略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和斗争,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发开放浦东,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的开放格局得以形成。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进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国际形势带来的各种干扰时,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我们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
第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弘扬伟大斗争精神,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新征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兑现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正在各行各业展现,党和人民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
综上所述,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伟大斗争精神贯穿于百年党史,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重温党史,我们将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斗争精神力量。
二、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的实践中提炼出斗争精神,总结出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斗争精神和斗争经验不仅有实践的支撑,而且有理论的支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可以找到斗争精神得以确立的理论根基。
其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原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因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而不断消亡,新事物因符合规律而不断产生。新事物从旧事物中成长起来,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因素,吸收了合理的因素。新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但是其发展方向符合规律所昭示的趋势,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弱小的新事物终会发展壮大,有光明的前景。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过程常常是曲折的。毛泽东在《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多次斗争,斗争的曲折性意味着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人们,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斗争不可避免,新事物在斗争中获得活力。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代表着新事物这一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原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依赖的,在斗争中,双方力量会发生变化,到一定的阶段,就会突破限制,引起根本的变化。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推动矛盾双方转化的决定力量。“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推动社会的发展,哪里有矛盾,哪里就会有斗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斗争也是如此。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矛盾,这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源泉和根据。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把握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面临新的斗争任务,必须勇于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主动迎战才有生路,坚决斗争才有出路。
首先,从世界之变来看,人类正在经历的多重危机给新时代伟大斗争带来新的特点。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调整和变革,世界格局正在重组,全球性问题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境况。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全球公共卫生秩序带来严重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跨区域的贸易活动相对低迷,世界经济遭受深度衰退。有的国家还在推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强加给别人,采取排斥、恐吓、脱钩、断供等手段,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给国际和平秩序人为制造矛盾。这些危机提醒我们,要认清在国际上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质和特征,认清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斗争的新形态。
其次,从时代之变来看,中国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给新时代伟大斗争带来新的特点。
我们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们开启了新征程,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的赶考之路。在这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期更好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与此同时,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甚至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惊涛骇浪。
经过百年奋斗,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描绘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路线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有新的目标任务,也有新的斗争要求。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再次,从历史之变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给新时代伟大斗争带来新的特点。
打赢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伟大斗争”和“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起来,提出要在新时代充分认识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作出科学概括,将“坚持敢于斗争”作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明确“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进行伟大斗争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正是初心使命的主要内容。因此,进行伟大斗争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要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纵观国内外新形势,我们将面临各种形式的艰难斗争,而且这些斗争是长期的,有新的历史特点,带有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将伴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清醒认识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抓住新的历史机遇,认清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打好主动仗,战胜所有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各类风险挑战。
四、依靠斗争赢得未来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面向未来,在多个领域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不是短期的,不是虚幻的,更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赢得未来,是斗争出来的;赢得主动,是奋斗出来的。为胜利实现新时代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遵循以下几个主要的实践路径。
第一,把准斗争方向。
斗争是有方向的。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方向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决和任何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风险挑战作斗争,和任何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风险挑战作斗争,“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面对各种重大斗争考验,方向不能偏离,原则不能动摇,斗争必须取得胜利。
第二,坚定斗争意志。
在重大斗争任务面前,有担当的党员和干部总是挺身而出,斗志昂扬,攻坚克难,不畏首畏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软骨病”“恐惧症”是斗争意志缺乏的表现。我们要鼓励党员和干部“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磨炼意志,骨头要硬,敢于拼搏,破除逃避退缩的心理。
第三,掌握斗争规律。
斗争是向着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去的。越是复杂的斗争环境,越是重大的斗争任务,越是微妙的斗争时机,越需要我们沉着冷静,对事态和风险有科学预判,判断斗争的性质,知道风险点是什么、会怎么演化,有哪些积极因素,有哪些消极因素,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在斗争中,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但光有意志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斗争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掌握斗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斗争才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
第四,讲求斗争艺术。
斗争有不同的类型和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斗争的形势和外在条件在不断变化,需要适时调整斗争策略。和不同的对象进行斗争,需要注意斗争火候,选择合理的方式,把握一定的分寸。在原则问题上,必须寸步不让,缠斗到底;在非原则问题上,可以采取灵活的斗争手段。在斗争中,也要讲合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斗争需要有理有节,需要战略定力。斗争需要讲求艺术和方法,但这种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各种斗争环境中增长见识和才干。
作者丨顾红亮(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