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张文明
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依然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从防止返贫到补齐短板、从粮食安全到共同富裕、从产业振兴到文化振兴,话题虽各不相同,但热度不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评估认为,“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各地全面、积极、快速推进乡村大开发,各种政策下乡、资本下乡、保障下乡、人员下乡等作为振兴乡村的手段和机制被广泛应用。但在“大力”“快速”推进过程中,个别地方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速度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群众甚至发出了“乡村振兴,不能折腾农民”“乡村振兴,不能消灭乡村(拆房上楼)”的呼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借助乡村振兴大搞规模化经营,如何处理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尊重农村自然的种植规律及传统市场经验的关系;二是商业资本借助乡村振兴大举进入乡村,如何处理好项目制开发与尊重农村内生的治理机制和农民共同富裕的关系;三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具体来说,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采取组织化和法制化的手段,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保证农民的身份自信?
首先,建立“一手硬”的外生治理体系,以法制化思维约束基层的伤农冲动。要在既有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约束基层政府主导推动的过度规模开发行为。同时,根据商业投资的相关法律,规范商业资本对农村的投资开发行为。
一是对基层政府的相关行为进行限制。省一级政府的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各市(县)报送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当地财力、地力、人力等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本地产业;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和农民的智慧,发展本地产业;要激发农民和市场的内生动力,区域发展过程中充分注意产业的多元化和市场需求等,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
二是建立项目制“资本下乡”的长效治理机制。严格规范商业资本下乡项目的准入与退出机制,防止资本“跑路”,损害农民利益;建立健全农民参与商业资本项目的开发讨论机制,发挥既有村民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等的作用,让农民参与商业项目及土地承包项目等的落地讨论,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构建“企业+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和农民利益共享。
其次,推动“一手软”的内生治理机制建设,以组织化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结合我国特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培育自主管理的主动性、增强自愿管理的能动性,积极推动“央地一体化”的农民合作社机制或其他组织形态建设,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针对当前合作社“强者主导”或者“垄断”市场与农民的一些问题,各地需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导,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明确农民组织的主管机构、核心职能、工作路径等。
二是建立“央地一体化”的全国性农民合作社或农民组织,并确定主管机构专门负责各地农民合作社管理和监督事务,维护农民权利。成立农民全国性组织对提振农民的信心和社会地位至关重要。制度化的农民组织,既可以有效调和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矛盾的“缓冲地带”或“减压阀”,也可以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丨张文明(作者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委、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暨社会学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发展论研究》首席专家)
来源丨宣传通讯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