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夏,“五卅”惨案爆发后,沪上学生罢课游行,声讨不公。6月3日,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压制学生爱国运动,强夺国旗,553名约大及附中学子振臂高呼,宣布永远脱离该校。孟宪承、钱基博等17位教师登报声明全体辞职,与青年学子共赴国难。在上海政商学界名流支援之下,光华大学创立。
1926年8月,吕思勉经光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童斐引荐,入主国文系,执掌教鞭。
现代史学界四大家中,吕思勉声誉不若南北二陈及其学生钱穆之盛,严耕望曾作分析:彼时北平为学界重镇,群贤毕至,执教于燕园、清华等名校者,门生遍布天下,声名自可远播;而吕思勉长年蛰居光华,无显达之机,且其人素来淡泊名利,故才学虽深,却声名不显。
胡适曾邀吕思勉赴北大执教,被婉拒。光华在张寿镛治校时期,极力发展国学教育,恰为钱基博、吕思勉等人提供学术环境。故吕思勉拒聘,非才不逮,乃因其“埋首书斋,不求闻达”之志,更因光华重视旧学之风,恰可避免新旧文化争锋,便于守其治学本心,完成长期写作大计。
吕思勉一生重要著作多于光华时期完成。其《吕著中国通史》,上册为文化史,下册为政治史,总结历史经验,推测未来前途。其《先秦史》《秦汉史》等断代史,以“拆解正史,重构体系”之法,融政治叙事与社会经济剖析于一炉,严耕望叹为“崭新之撰史体裁”。其于史学方法上,既有专论治史门径之鸿篇,如《历史研究法》,析理精微,条分缕析;复有品评前贤史论之佳作,如《史通评》《文史通义评》。至于专史领域,吕思勉更以通人之识,成一家之言。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初稿残页(1939)
吕思勉半生从事教育工作。光华在抗战前自主实行导师制,吕思勉常召诸生论学,或晤谈于室,或偕行于廊,朝夕相处,切磋琢磨。此外,钱基博、吕思勉、蒋维乔等教授与国文系学生组织光华大学中国语文学会,创办学术刊物《小雅》,砥砺学问。1932年,光华大学正式发行学术期刊《光华大学半月刊》,其中国学方面文章最具价值,可谓当时国内大学学报之较优者。
淞沪战起,光华沪校师资匮乏,吕思勉破格擢用后学,延聘弟子杨宽主讲先秦、明清史,复聘童书业讲授史地学。童虽无科班履历,然精研古史地理,尝佐顾颉刚编纂《古史辨》,遂得登坛授课。又纳唐长孺担任光华大学讲师,唐出身学历皆不显,而吕思勉爱才若渴,独具只眼。
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
吕思勉常为诸生同事著作撰序。观《姚舜钦〈秦汉哲学史〉序》,赞其“于秦汉人之哲学,一一穷其原委,辨其异同,可以释世论之惑”。于《童书业〈唐宋绘画谈丛〉序》,称“君为吴县顾君颉刚弟子,读书以善疑闻于世,而其立言,矜慎如是,则知其所疑者,皆断然有以自信,而非漫然为之矣”。为沈延国《周书集释》作序,盛赞此作“使千载疑团,涣然冰释,实经学、子学之一大发明也”。及见童书业《春秋史》成,欣然题跋,“言《春秋》者,考索之精,去取之慎,盖未有逾于此书者矣”,极力向读者推荐。其提携后进之忱,令人动容。
进入光华仅隔一年,吕思勉就撰写《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后又撰《再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为光华发展擘画经世蓝图。其首倡学生军制度化,并推行至校外民众,既强青年体魄,更铸全民国防意识。次提“足食”之策,力主设社仓、兴农贷。至于“足兵”之策,则呼吁政府解禁民间藏械,拟借学生军组建乡村防御网络。彼时抗战未起,吕思勉高瞻远瞩,见解独到,钱穆曾“叹为西京贾晁之论”。
抗战时期,上海沦为“孤岛”,吕思勉拒附敌伪,以笔为戈。他化名“野猫”“六庸”等,于租界报刊撰文揭露日寇暴行。其1941年散文《狗吠》,开篇言“我”离乡三载有余,逢故乡来人,问起桑梓近况。不料来人答“今之犬吠,较昔更厉”。以狗吠为引,层层剖析犬吠愈狂之由。原是日寇盘踞,夜行恶事,狗目睹而狂吠不止;恶徒恼羞成怒,残暴屠戮,致狗血肉淋漓、肠拖满街,哀号凄厉更甚,借此控诉日寇暴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光华大学沪校暂时停办。金松岑、吕思勉等人准备离沪归隐,岁末光华诸生饯别师长,并摄影留念,吕思勉于照片上题签同人姓名,并题“一片冰心”,以明志节。1942年8月,吕思勉归乡途中,见敌兵强令百姓于城门、岗哨处脱帽示恭,遂立誓待山河光复方肯戴帽。1945年敌人败降,吕思勉“十二月八日在上海买六合帽一,其制明太祖平胡元后所定也。三十日戴之,昂然归故乡矣”。吕思勉以行动诠释何为民族气节、华夏风骨。
抗战胜利后,光华复校,吕思勉回光华继续任教,第三次致书光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申述复校大计。鉴于战后工业原料有赖农业,提倡光华复校可于废墟上设立农学院,办新式农场劝诱农民来相合作;并规划校村融合,建设礼堂、公厨、图书馆等设施,使师生与农民杂居,以礼义化俗;还针对抗战时之情形,提出并小村为大聚落以备战时快速迁徙。全文以复校之计联合农村建设,欲使光华成农业改良之枢纽,体现其经世致用、教育与实践结合之思想。
1951年,吕思勉任光华大学校董之一,最后代理校长之职,在学生毕业证书上签名盖章。大夏与光华合并,华东师大正式成立,吕思勉转入历史系任教。光华弦歌传至师大,“教育救国”之志,终化为“教育强国”之实。
作者丨丁嘉晖(单位: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图书馆)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