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大批教育家云集上海办学堂、创学会、传思想、编教材、争教育权,敢于开风气之先,善于开放与融合,不断探索教育救国强国之路。
研寻——
从李鸿章奏准创办上海同文馆开始,官办新式学堂陆续创办,开明绅商亦纷纷兴建各种新式学堂。1897年,盛宣怀在徐家汇创办南洋公学。南洋公学的教育体系完整,包括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城南建立经正女学,引领兴办女学的风潮。随后,爱国女学、女子中医学校、务本女塾等相继在上海成立。以创办新式学堂闻名的还有钟天纬,其创办的上海三等公学是一所享有盛名的新式小学堂。他还编写白话文教材《字义教科书》,推行新式教学法,致力于科技救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陈鹤琴的主持下,上海陆续建立起华童女子中学、北区小学等。同时,他还创办了面向贫困劳动人民的青工夜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近百万难民涌入上海寻求庇护。陈鹤琴积极组织人员和力量在难民中开展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创办儿童保育院、报童学校共计10所。
1903年,黄炎培结识了上海滩建筑大亨杨斯盛。杨斯盛捐银圆三百,资助黄炎培在川沙创办小学堂。后来,杨斯盛还资助黄炎培陆续创办广明小学、广明师范讲习所和浦东中学。到1926年,川沙全境的学校达到55所。
引领——
1902年,蔡元培与叶瀚、蒋智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这是近代中国知识界建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1906年,江苏教育总会在上海成立,由张謇担任会长。该会致力于发展新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并热心于学校创办和教育研究。
五卅运动期间,上海教育界的进步教职员韩觉民、侯绍裘、沈联璧、沈雁冰(茅盾)、杨贤江等人成立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这一组织以救国为宗旨,积极开展爱国活动,得到上海大学、爱国女校、景贤女中、立达中学等校师生的积极响应。1923年,陶行知、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致力于推广平民教育、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1901年,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份教育专业期刊《教育世界》。罗振玉、王国维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他们的译著如《教育学》《教育学教科书》等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分别于1909年、1912年创办,它们的出版与陆费逵有着密切的关系。陆费逵不仅是《教育杂志》的创刊主编,还是中华书局的创办人。在中华书局开张后不久,他又主持创办《中华教育界》。通过这两份杂志,陆费逵广泛传播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为中国教育事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笃行——
五四运动后,教育民主和受教育权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很多教育家进一步致力于让广大平民都能接受教育。其中,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实践尤为瞩目。
1932年,上海宝山大场地区共有27个村庄,学龄儿童约400人,但教育资源极为匮乏,仅有两所小学,学生总数不足70人,众多儿童因学费高昂或学校不足而失学。为此,陶行知在大场孟家木桥成立山海工学团,采取以工养学教育模式以及“小先生”制教育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普及。山海工学团开办不到一年时间,上海各地相继成立了徐家角工学团、北新泾工学团、潘家桥工学团等类似的民众教育组织,继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普及运动。
1918年创建的中华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职业技能为目标,强调动手动脑、做学合一,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选址在小西门附近的陆家浜,并自建校之初起就确立了“应收寒素子弟入学,费用务使减轻”的原则。同时,还为工厂学徒和员工等开设夜间补习学校,增设晨校、通问学塾等。
革新——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杜威、罗素等国际知名教育家纷纷来华讲学。1919年,受中国五大学术机构联合邀请,杜威从日本乘船抵达上海,先后前往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南洋公学、浦东中学、上海同济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讲学。杜威在上海的讲学题目为《平民主义的教育》,内容涵盖职业教育、实用教育、科学与人生等多个方面。
上海还积极引进在西方广受推崇的教学与测验方法,包括道尔顿制度、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以及教育测验、智力测验等。在舒新城的主持下,道尔顿制度先在中国公学中学部进行试验性实施,随后在全国多所学校得到推广。该制度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如将传统教室转变为作业室、取消固定的课堂讲解、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进度表等,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问题,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
笔墨铸就基石,匠心编撰教材。在承前启后、新旧教育交替的时代,新式教材的编纂尤为关键。叶圣陶20多岁起开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写小学教材。当时,他在尚公学校执教,担任高小一年级国文教员,工作之余编辑小学国文教材。后来,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馆任编辑,与顾颉刚等人一起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小学国文课本,还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1932年之后的近20年,叶圣陶在上海执掌开明书店,编撰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中小学教科书,包括《小学语文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等。这些教材为中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近代上海的教育家以深邃的思想光芒照亮教育发展之路,以坚定不移的教育实践换来人才兴盛。守望先辈伟业,承继教育家精神,中国教育必将书写更为精彩的时代华章。
作者丨李源源(作者单位: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教育学部)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