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当然是年夜饭。一年的辛苦,一年的忙碌,都化作这一桌人间烟火味。所以这一顿饭是不惜成本的,不仅食材珍贵,而且用尽心思。这心思不仅是用于烹饪,而且用于起名。单看一个谐音,就用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啊!要吃鱼,因为“年年有余”;要吃年糕,因为“步步高”;要吃盆菜,因为“盆满钵满”;要吃汤圆,因为“团团圆圆”……
还有一些年菜,如果你不懂当地方言,根本不会明白其中奥妙。这方面,广东人登峰造极。例如猪舌,在很多方言里都和“蚀”“赊”等不好的字眼同音,因此都有了别名,比如口条、门腔。粤语则反其道而行之,把猪舌叫作“猪脷”,化“蚀”为“利”,百无禁忌。从此“猪舌”就化身“大吉大利”,成了年夜饭的常客。
上海的年夜饭也有两道菜异曲同工。一道是冷菜,叫四喜烤麸。“烤麸”就是面筋,“四喜”是香菇、黑木耳、黄花菜和花生,口味鲜甜浓郁。烤麸谐音,就是“靠夫”——“家主婆”用心烹调,希望“屋里厢额男宁”来年兴旺发达,事业有成。
还有一道是素菜,叫“塔菜冬笋”。“塔菜”在北方叫“菊花菜”,上海人叫“塌棵菜”,可能因其贴地生长,整棵采摘而得名。查了一下《辞海》,“塔菜”和“菊花菜”都没有收录,“塌棵菜”专门列了条目,释为:“塌地生长的塌菜品种。多层叶密集排列,平展如盘状,有小八叶、中八叶、大八叶等品种,是中国上海一带名特产蔬菜之一。”由此可见,塌棵菜还是上海的一张蔬菜名片。
说回谐音寓意,用上海话多念几遍就会发现,“塌棵菜”谐音“脱苦菜”。多么朴素而又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不要苦楚,不要困苦,不要愁苦;要甜蜜,要甜美,要甘甜……这道菜的名字和上海人做菜放点糖的做派是多么般配!
其实,“脱苦菜”虽要“脱苦”,但其口味却有点清苦,不过这苦却解腻爽口,配上笋片的甘脆,在年夜饭的大鱼大肉、大荤大腥中显出别一番滋味来。
我们的年夜饭,吃的哪里是菜,明明是浸润进血脉的文化符号,是对美好生活的讴歌和期盼啊。
作者丨徐默凡(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中文系副教授)
来源丨文汇报 头版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