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易臻真 王洋:科技高中之路,如何走稳走实

2024年02月05日

  区域科技创新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来,上海在助力科创中心建设上不断创新,成效显著,城市科技高中的创建发展就是其中之一。


城市科技高中兴起,探索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上海市闵行区不仅是上海传统制造业强区,也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区政府决定打造一所与区域发展相呼应的高起点、内涵丰富且前沿的高中。2018年,闵行区与华东理工大学签约合作,将区内以信息化特色著名的闵行二中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华理科高”)。

  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科技高中(以下简称“上海科高”),由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和同济大学合作共建,2017年9月挂牌招生,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曹杨二中“孵化”,探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独立课程、共享资源”的办学模式。

  上海市依托大学,在两所高中“孵化”或“翻牌”科技高中,不仅在城市科技高中创建工作中具有示范效应,更是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支持。与之类似的,有毗邻华为总部的深圳科学高中、地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前湾新区的宁波科学中学等。

  还有多所科技(科学)高中的创建,是当地政府对区域教育整体布局进行的结构性谋划,初衷是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如湖北宜昌科技高中由宜昌七中更名而来,是全省唯一一家以“科技”命名的高中,得益于宜昌教委提出的重点办好三所优质高中和三所特色高中的教育发展目标。

  在其发展过程中,宜昌科技高中主动与周边城市高校、企业紧密对接,外聘教授专家指导学校功能室建设、科技制作、特色课程开发。


依托大学开展科技教育,从课程到育人模式实现多维度突破


  科技高中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广泛利用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在新高考背景下,上海科高与同济大学14个院系深度合作,以贯通培养、资源共享为主旨,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逐门、逐课时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形成教学案例。

  一是改进苗圃计划课程,体现科技特色,凸显“信息技术、纯理科、新工科、创意设计”等方向拔尖人才培养特点;信息技术类外语为英语,纯理科、新工科、创意设计类小语种为第一外语、英语为第二外语;拓展课程优先安排科技工程创新项目、创业体验、大学先修课程。

  二是让上海科高学生每年都到同济大学学习生活两周,采取“跟教授、跟团队、跟项目”的方式,从高一开题到高三结题,经历最真实的科研过程,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工程动态,获得最直接的科研体验。

  三是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科技工程”类实验室,已建成自行车、轨道交通、汽车、航天航空、环保科技、TI图形计算等专用实验室;开设“科技工程”特色夏令营,利用暑假聘请同济大学相关教授来校上课,开展工程素养和信息素养培育,学生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同济智慧农场开展现代产业专题科创活动。

  华理科高更是把学校搬到了“未来人工智能示范区”核心区内,依托华东理工和园区科研院所,实现了大学教授每周进社团、每月进课堂和院士每年进校园,使区域丰富的教育资源始终保持着对科技高中的高位引领。

  不仅如此,要办好城市科技高中,需要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更充分地发挥基础教育的发现、唤醒和激励的作用,同时更宽泛地架构科学(科技)素养课程。

  首先,是用适切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跨学科、长周期的探究型学习。上海科高的课程架构凸显“责任意识、科技素养、人文底蕴”诸要素的融合,通过“高一选题、高三结题”长周期课题研究,不断强调跨学科、长周期的探究型学习以及学科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深圳科学高中创建了32间自然科学实验室,包括富有创新特色的工程技术教室、未来医学教室、机器人实验室、动力学研究室、微生物实验室……供学生做课题实验选用。

  其次,要用科学(科技)素养课程给学生的高中乃至大学学习提供宽厚的知识支撑。上海科高明确“语数外+信息科技”为四大基础学科,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科技实验班的学生增设数理统计、信息科技等加速课程;加强人文教育,提前引入大学选修课,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能“冒”出来做准备。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秦淮科技高中通过通识型、特长型和专长型三类有梯度的培养设计,既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科研过程、感悟科研精神,也满足有需要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帮助科技后备人才起好步。


进一步提升科技高中实力,需要更有力度、更稳定的政策支持


  两年内一口气布局两所科技高中,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教委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上海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学校作专题调研,提出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的办学经验,力争在课程设置、教学架构和升学通道等育人方式上有合理的突破。从长远看,要促进科技高中建设水平的提升,还需要稳定的政策支持。

  一要参照国家当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外国语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在具备条件的省市重点扶持科技高中的创建,在招生、经费、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二要在有序推进大学与中学衔接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纵向贯通式培养的同时,允许学生“横向流动”,使合适的人进得来、不合适的人出得去。

  三要鼓励“双一流”大学“孵化”符合自身特色的附属“科技高中”。通过对接国家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大学牵头、中学为主的“一人一策”精准个性化培养机制。

  四要尽快启动“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工作。针对学科超常潜质学生特点,从发现人才到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基础研究兴趣着手,构建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链,保持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时间的连贯性,探索符合学科超常潜质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五要建立科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科技高中的教师编制需要适当放宽,同时要在工作、生活、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落实相应的鼓励措施,调动全体科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阅读原文


作者丨易臻真 王洋(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