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宋长海 楼嘉军:旅游休闲街区建设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2024年01月24日

  我国旅游休闲街区认定工作具有鲜明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序化管理等特征,并逐步构建起由国家层面政策宏观引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有效监管、街区经营主体主导运营的工作机制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三批53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先后认定了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合计164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建设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文旅深度融合、综合效益显现、品牌影响扩大、治理模式优化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等方面彰显了独特的时代价值。

  一是建设体系基本形成。从发展演变看,作为城镇空间布局创新和功能迭代更新的实践载体,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和发展完成了从主要满足外来游客需求,到兼顾主客共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具体而言,在兼顾本地休闲和外来旅游双重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使旅游休闲街区更具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态上更趋多元,表现为街区、古城、景区、步行街、古镇等类型,且呈现出无界化发展趋势,更加有利于整合城镇空间资源,促进城镇全域休闲空间打造。目前,旅游休闲街区已基本形成“国家级—省级—培育级”三级建设体系。

  二是空间布局日趋优化。从整体布局看,现有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比较合理地分布于全国31个省区市,形成了一定的覆盖面和辐射度,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和丰富的产品消费空间。

  从区域层面看,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在东中西部呈现“U”字形分布结构,一方面,反映了东部地区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方面所具有的市场引领态势;另一方面,也表明西部地区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有利于助推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步伐。从城市群角度看,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主要集聚在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川渝城市群,呈现出以头部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各类型城市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与此同时,在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效应逐步形成。从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空间分布情况看,数量较为均衡,说明各地以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