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李大钊发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开篇就直言:“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类似的区分,陈独秀发表在《青年杂志》上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也有论述。他强调,“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这样的二分法,首先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从而区分出“南道文明”和“北道文明”。正所谓“南道得太阳恩惠多,受自然之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而“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进而推论出“东人持厌世主义,西人持乐天主义;东人是谓定命主义,西人是谓创化主义;东人之哲学,为求凉哲学,西人之哲学,为求温哲学”。
现在来看,将东西文明形态仅作二元区分,恐怕是把问题想简单了,也难免被人制造出二元对立。
比如,“东人食物,以米蔬为主,以肉为辅,西人食物,以肉为主,以米蔬为辅;东人衣则广幅博袖,履则缎鞋木屐,西人衣则短幅窄袖,履则革履;东方舟则帆船,车则骡车、人力车,西方舟则轮船,车则马车、足蹈车、火车、电车、摩托车”。这样的客观描述稀松平常,倘若将其置于二元区分之中,难免会呈现出对立之感。可见,很多场景下未必需要以二分法格之。
但必须指出的是,李大钊当年提出这一区分是有特定时空背景的,也是颇具有前瞻意义的。
首先,用静和动来概括、区分东西文明的尝试,抓住了一些深层次的特征。笼统地讲:东方文明圈中的人,在性格特征上确实以内敛者居多;西方文明圈中的人,性格外向者居多。内向外向,一静一动,至少在现象层面上是符合大众认知的。
其次,与其说“静动之分”是东西文明的根本异点,不如将之视为研究东西文明差异的切入点。为什么有“静动之分”的印象?这种区别是可以消除的,还是不可能消除的?这都可以深入展开讨论。
再次,虽然二元区分往往会引发截然对立,但也可以提供一种比较研究的理论视角。在当下的各个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比较研究方法已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最后,如李大钊自己所言:“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
事实上,李大钊早就预见到,东西方文明必须共同发力,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同时,他在文章最后疾呼文明革新,勉励青年“竭力铲除种族根性之偏执,启发科学的精神以索真理,奋其勇气以从事于动性之技艺与产业”。这充分展现了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作者丨陈海(作者单位: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