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晚8:00,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9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播出,在全国十大“最美教师”的颁奖台上,有两位华东师大校友。他们是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2005级校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和华东师大中文系2001级校友,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米玛潘多。
2019全国十大“最美教师”
华东师大中文系2001级校友,拉萨北京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米玛潘多
2019全国十大“最美教师”
对外汉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校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
两位校友在教师的岗位上“用生命影响生命”,诠释着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神圣使命。师者何为?师者当如是!
\\ 米玛潘多:雪域高原上的燃灯者 //
2019全国十大“最美教师”米玛潘多
“感谢华东师大教会了我很多,在这里的所学,坚实了我的信心、厚实了我的梦想,让我有能力为家乡、为孩子们做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的事。”米玛潘多如此说道。
米玛潘多:雪域高原上的燃灯者
米玛潘多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师。2001年到2005年米玛潘多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就读,师大深厚的人文底蕴给学生时代的米玛潘多灌注了充沛的精神养分,从这里毕业之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奉献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用爱心照亮雪域高原孩子们的未来,从默默无闻的园丁到如今成长为全国“最美教师”,她的人生故事是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献给母校华东师大七十华诞的最好礼物。
“爱在华师大”的延长线
2005年,当大学毕业生米玛潘多走进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时(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前身),满眼看到的都是一群“小土豆”“小泥猴”,一身的土、一身的泥,不按时上课、操场上打闹、上课不听讲,长期不洗澡……当时还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而他们有机会走进学校、有机会上高中,三年后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她心里急啊,初任班主任,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抓”他们,像姐姐一样地去爱他们,农牧区的孩子家离得很远,和家长沟通不便,她又不得不做起了“家长”。
这时候,在华东师大四年所接受的人文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对米玛潘多来说,“爱在华师大”不仅指师大校园是一个浪漫的空间,也是指从这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对人类怀抱大爱,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充满关爱。米玛潘多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她对每一个孩子都不言放弃,都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成长,这正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所言“一个也不能少”。
她不辞辛劳,把学校当作家,从早到晚和学生在一起,满学校找孩子,一个都不放过;关心他们的家庭、健康和学习。心凝聚在一起就相通了,孩子们慢慢地听话了,好习惯也慢慢养成了。
米玛潘多碰见过学生各种各样的困难情况,而她总是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学生从困难甚至苦难境地中走出来。她常用“当好一名慈母,做好一名严师”要求自己,她对学生更像一位慈母,把满腔的爱倾注到每位学生的成长之中。
米玛潘多和学生们在一起
次仁琼达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要辍学,为了让她继续读书,米玛潘多承担了她在学校的学费及生活费,鼓励她要看到希望,要努力通过学习改变人生的命运。洛桑尼玛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叛逆,为了他米玛潘多花费了很多心思,最后他考上了重点本科。大一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在米玛潘多资助下读完大学,现在公安系统工作,称米玛潘多为他的“老妈”。这些只是米玛潘多资助和帮助过的学生中的几个例子而已。
大爱无言,大爱无疆。米玛潘多把全部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把每个学生送上大学是米玛潘多最大的愿望。她的教育理念是:“爱生必须用真情,情真方能育良才!”米玛潘多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连心。她传授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良善的品性。她帮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他们构筑灿烂的人生。
因材施教的探索
作为一名藏族语文老师,米玛潘多深知和内地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差距,改善的办法只有一个——“学习+实践”。她根据藏族孩子的特点和学习基础,在教学中讲求方法,努力追求轻负担、高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加大阅读量,把语文课变成“故事课”“生活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米玛潘多努力实现精细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发掘他们在学习中的潜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换言之,米玛潘多践行的是人本主义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特性与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服从内心的召唤,释放出对知识的探索热情。
米玛潘多耐心细致地辅导学生
米玛潘多的爱心、耐心与细心,在这片雪域高原的土地上像充满灵性的雪莲花一样依次绽放,结出了累累硕果。2008年高考她所带的班级55人中有53人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本科;2011年所带班级超额完成任务;2014年所带班级升入本科和重点大学人数位居全校第一;2017年所带年级高考上线率100%,位列拉萨市第一名。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所带班级汉语文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
米玛潘多带领班级硕果累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大四年在素以培养作家和文学人才著称的中文系的学习,让米玛潘多对于探究创作规律具有浓厚的热情,丽娃河也钟毓灵秀赋予了她一种从生活中发掘和记录美的能力。当她面对来自雪域高原不同家庭、环境和社会阶层的孩子们时,她在课堂内外鼓励他们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并在这种记录中勇敢地探索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立足点,米玛潘多指导的学生作文频频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奖,她也因此在2010年12月获全国“创新杯”作文指导一等奖,2014年5月获第十六届“语文报杯”作文指导一等奖, 2015年6月获拉萨市“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中学组征文比赛指导教师奖。
“心在一起是团队”
难能可贵的是,华东师大“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精神传统也融入到了米玛潘多的血脉之中,贯穿到她日常教学的一言一行之中,转化为一种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力量。
米玛潘多毕业时在校园留影
米玛潘多说:“我很享受华东师大思想开放的清风、先生们严谨治学的教风,这里风清云淡,有思想、有畅想、有梦想,让我的心灵可以释放、可以安放!”如今她也将华东师大的这种教风和清风带到了雪域高原上,滋养着她的同事和学生的心灵生命。
作为年级组长,她注重以个体引领教学团队的共同发展。青年教师是团队发展的希望。米玛潘多所在年级每年都会有新任教师加入,秉持“心在一起是团队”的理念,她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师带徒”提高课堂教学基本功、“随机听课”加强常态教学的监督、“领导听课”加强业务指导、“专家评课”提升教学能力、“外出听课”学习有效方法……青年教师成长非常快,很多老师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也为学校储备了人才。十四年来,米玛潘多一直担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她坚持和老师心聚心、和学生心育心,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管理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2012年被评为拉萨市创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先进德育工作者,2017年被评为拉萨市优秀共产党员、被拉萨市人民政府授予“李氏教育个人奖”、所带领的高三年级团队被授予“李氏教育奖优秀教师团队”称号。
“最美教师”
米玛潘多就这样坚守在雪域高原上,活出了一个人民教师的尊严、精彩和生命的丰盛,她就像一个燃灯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灵魂照亮那些在求学之路上跋涉的少年,同时也努力构建着一个积极向上奋力进取的教学团队。
在采访中,她一再跟记者强调:“我只是一个普通老师,我只想安心、静心地做好我的工作。西藏有很多默默无闻、扎根牧区的老师,与他们相比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这个群体的,我只是一个代言人。”这就是“最美教师”米玛潘多身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动人风采吧。
\\ 徐川:做一名让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 //
2019全国十大“最美教师”徐川
徐川是全国教育系统最年轻的中共十九大代表,江苏团省委副书记(兼职),在全国党代会和国务院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展示中国青年的形象和风采;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凭借48小时所有学生咨询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的承诺服务全国数百万师生,打造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第一原创品牌;他是全国网络正能量榜样,专栏文章阅读量2000多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等系列文章在全国引发“信仰”追问和讨论,微视频《七分钟速览党史》全网点击量5000多万;他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第一完成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首批中青年骨干、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向总书记汇报思政工作,近3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发表思政文章60余篇,出版有《顶天立地谈信仰》《节节向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等著作7本,著作获评第八届“全国优秀理论通俗读物”“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创新教材”“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特等奖”等荣誉。以他命名的“徐川思政工作法”被《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集中报道,《顶天立地谈信仰》示范课辐射全国数百所高校。
这些数不清的荣誉、声名,都被徐川称作“虚名”,他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再清晰不过,那就是“做一名让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成为学生找得到、聊得来、信得过的陪伴者和守护者。”他说,“我热爱教师这个岗位,因为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我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感情和故事,都是我对这个岗位的坚守与信念。”
讲台上:爆款思政课入耳入心
“他的党课讲得比段子更吸引人。”这是学生对徐川的评价。朴实又机智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时不时“撩”你一下和“自黑”一下的风格,徐川总能将原本看起来枯燥的课讲得有料又有趣、入耳更入心。
徐川在上“两学一做”专题党课
他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公选课,开通选课5秒钟,名额便被一抢而空;教育部思政司支持开设的“两学一做”示范课,走进全国140余所高校场场爆满,大教室的走道也“站无虚席”,甚至有人从十多公里外赶来“蹭课”。重要的是,在这些掌声笑声此起彼伏的课堂上,除了故事,还有知识有价值观,有质疑有交锋,在谈笑风生间回应了青年人的思想关切、人生追求,探讨着社会发展。他会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姓名的规律、祖籍的由来、颜色的内涵,从地理环境到饮食男女,从思想源头到政治制度。面对青年学生跟传统文化越来越疏离的现实,他从生活入手,有效地激活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命力。
徐川上完思政课后与学生合影
与学生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师生个人的影响,徐川说,“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没有大国崛起,哪来的小民尊严?”他从自己童年生活在洋火、洋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