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华东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区域培训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WESTPAC科学研讨会暨第三届WESTPAC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海洋微塑料及塑料垃圾分布、来源、归趋及影响研讨会”在我校崇明生态研究院和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来自中国、日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亚太区域9个国家的40余位海洋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会议。
第二届WESTPAC科学研讨会暨第三届WESTPAC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海洋微塑料及塑料垃圾分布、来源、归趋及影响研讨会举办
开幕式上,UNESCO-IOC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区域培训与研究中心主任、西太海洋微塑料项目首席科学家李道季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研讨会的预期成果提出期望,强调通过本次会议交流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微塑料研究区域伙伴关系和科研合作,进一步推动西太平洋地区及全球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与治理。
UNESCO-IOC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区域培训与研究中心李道季主任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区域主任朱文熙介绍了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具体目标,呼吁将微塑料作为重点研究领域在西太地区进行研究推进,继续强化特别是在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河流通量方面的合作研究,探索开展新的区域合作研究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区域朱文熙主任致辞
开幕式后,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了三天的专题系列学术报告和研讨。第一个专题关注海洋微塑料和塑料污染方面最新的监测技术和研究发现,主要包括:研发出了海洋微塑料大体积原位采样技术方法,使深海海洋微塑料定量研究成为可能;通过对海洋生物摄食过程研究,发现了海洋表层漂浮塑料垂向输运机制,揭示海洋微塑料在海洋生物食物网中从底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的新途径;根据实测调查,估算了长江向东海的微塑料输送通量,并建立了中国近海海洋塑料的输运模式;通过大洋的走航调查,首次研究发现了陆源微塑料通过大气向近岸海域及大洋的输送,并给出了亚太区域大气微塑料向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输送通量;研究确定了太平洋超深渊海底哈达尔海沟是塑料污染的主要储存地;通过对海洋微塑料的光化学降解过程研究,首次定量给出了主要海洋塑料种类降解产物溶解有机碳的产生速率及海洋微生物对其的利用效率。此外,第一专题会议还对联合国环境署海洋垃圾热点评估方法进行了介绍。
海洋微塑料和塑料污染方面最新的监测技术和研究发现汇报
随后,第二个专题会议中交流汇报了自上一届WESTPAC微塑料研讨会以来,海滩沉积物中微塑料监测标准化方法指南及其试点应用的进展,并对水体、海洋生物中微塑料监测和分析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从技术和基础设施要求、监测方法及适用性角度进行了回顾。李道季教授特别指出了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研究中应对纤维类微塑料与颗粒、薄膜及碎片状等微塑料进行区别讨论,避免混淆,以避免认知的错误。
海滩沉积物中微塑料监测标准化方法指南及其试点应用进展汇报
在第三个专题会议国家进展报告专题环节,各国陆续报告了各自在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关注和讨论了海洋生物体中的微塑料研究及海洋生物摄食微塑料研究成果,特别就热带珊瑚的摄食微塑料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未来应开展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会议国家进展报告专题环节
在潜在未来合作研究方向头脑风暴讨论阶段,各国都对标准化监测和研究方法的尽快出台提出了希望,特别是海洋水层中和不同海洋生物体中微塑料的监测和分析;并一致赞同积极参与未来合作,开展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河流和沿岸塑料和微塑料向海洋输送通量研究,并尽快启动实施;同时,各国决定为此研究的顺利开展,适时开展对年青科学家的研究培训,为下一步深入推进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研究与治理的区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各国参会人员还在11月7日来到我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区域培训与研究中心(UNESCO/IOC RTRC-PMDMP)”,对各类研究设施和仪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学习了解,并对中心具备的多样化科研仪器设备及高水平科研队伍给出了高度评价。
图文、来源|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古丽达娜·巴哈提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