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电影《钱学森》在思群堂上映。该片讲述了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奋斗精神。影片吸引了数百名师生到场观看。
电影《钱学森》在思群堂上映
苦学精琢 立志报国
1935年,25岁的钱学森胸怀“航空强国”的远大抱负,乘坐“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从上海出发,踏上了赴美求学的征程。在他看来,爱国不是空洞的词语,必须要落到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要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是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怀揣着科学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年轻的钱学森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潜心研攻,年仅36岁,就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克服险阻 重回祖国
无论在美国的生活多么优渥,祖国永远是科学家心中魂牵梦绕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心潮澎湃地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面对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钱学森从未屈服,坚持归国的意志毫不动摇,赤子之心更加沸腾。影片中的一个情节让人感动,导师冯.卡门曾问钱学森:“你打算在一个农耕社会怎样运用你的航天技术?” 钱学森坚定地回答道:“只要我愿意,我可以回去种苹果。”多年后,钱学森将他种的东风一号——“苹果” 送上了天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奇迹。
钱学森克服险阻,重回祖国
国家为重 个人为轻
回国后,钱学森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用自己一生,谱写了热爱祖国的英雄篇章。自他担任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以来,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他把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耐心全都贡献给了我国的**建设事业。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成功研制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国家面前,个人为轻,钱学森将“小我”融于“大我”,撑起国家的脊梁,筑起爱国主义的丰碑。
观影重温初心,榜样传递力量。文科院陈虹洁老师看完电影后激动地说:“这部电影令我非常感动,更从心底里敬佩那些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们。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回到祖国投身建设,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学森同志的科学成就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核导弹是国之重器,钱学森也是国之重器。正是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奋斗的精神激励着后辈不断创新创造,才有了东风-41核导弹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的惊艳亮相,让世界感受到 “东风快递”的力量!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研究生黄美玲同学发出号召:“我们要以钱学森先生为学习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更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这一堂电影党课激励师生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好“中国道路”,建功立业新时代。
图|蒋玮祎 文|张媛 陈林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彭佳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