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前身之一光华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之际,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于5月21日举行新书发布会,由学校档案馆精心编撰的《图说光华大学》正式出版。
编撰团队通过深挖馆藏资源,广泛搜集,对光华大学相关的海量历史档案、珍贵图书资料等进行系统梳理,精选800余幅历史图片,以直观且富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全面勾勒出光华大学跌宕起伏的办学历程,让那段承载着理想与热血的峥嵘岁月,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唤起人们对先辈奋斗精神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书中每一幅图片都似一把钥匙,打开尘封的历史之门,生动再现光华师生秉持爱国救国之志,践行知行合一的奋斗图景。”
据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档案馆馆长、《图说光华大学》主编汤涛介绍,这部新书是档案馆“图像证史”系列研究成果的又一力作。继2021年《图说华东师大》、2024年《图说大夏大学》相继问世后,《图说光华大学》的出版标志着校史“图说三部曲”圆满收官。
“图像证史”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研究方法,为理解与重构历史提供了全新视角,近年来逐渐受到中国高校校史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将这种直观生动、充满温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校史编撰中,对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而言,仍属尚待深入探索的新领域。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档案馆通过“图说三部曲”的实践,为高校校史研究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校史文化传承贡献了宝贵经验。
《图说光华大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分为四个篇章。
第一篇“爱国爱群:声援五卅光华肇建(1925-1926)”,讲述“五卅惨案”后圣约翰大学师生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自主创办光华大学的历程;
第二篇“知行合一:巍巍学府为国储才(1926-1937)”,展现光华大学在张寿镛校长领导下,培养英才、广揽名师的辉煌成就;
第三篇“格致诚正:抗战烽火沪蓉办学(1937-1946)”,记录光华大学辗转办学的坚韧精神;
第四篇“日月光华:战后复校合并新生(1946-1951)”,回顾战后重建和大夏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大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些珍贵的图像和文字,《图说光华大学》不仅再现了光华大学二十六年的发展历程,更意在唤起新一代师大学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张寿镛保护李立三、刘少奇
张寿镛是光华大学首任校长,执掌校政长达20年。他不仅是位大学校长,还曾历任浙、鄂、苏等省财政厅长、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等职。1925年5月21日,他上任江苏沪海道尹,然而,就在履职不久,便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5月15日,上海日本内外棉纱厂第七厂停工,厂方与工人冲突致工人代表顾正红中弹身亡,13人受伤,11人被捕,引发民众愤怒。5月30日,上海万余学生、市民游行抗议,遭巡捕逮捕百余人,群众前往老闸区捕房要求放人时,遭遇英籍捕头开枪,造成6人死亡、30余人受伤。惨案发生后,全国多地罢工、罢课声援。
1925年,五卅运动中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
五卅运动爆发后,张寿镛积极应对。一是以保护青年、爱国志士为先,与捕房交涉释放被捕全市学生。6月11日,17名被捕者终于获释。二是维护社会秩序,调和劳资矛盾,劝说商会制止罢市,并向相关部门报告情况。6月26日,他亲自持“政府负责交涉,商店请先开市”旗帜走向街头游行,劝导商家复业。三是反对查封中共领导的上海总工会。是年9月,中共领导的上海总工会遭巡捕查封,张寿镛闻讯后及时通知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李立三、刘少奇等人撤离,免遭拘捕。同时公开反对查封行动,主张“工会改善则可,解散则不可也”,拒绝在文件上署名。
1925年9月12日,张寿镛在光华大学霞飞路开学典礼上讲话。
对于五卅惨案,张寿镛指出,“爱国之士无辜而死者数十人。其身死矣,而未死者哀其死,敬其死。”张寿镛还督促修缮道路,保障奉军北撤,避免冲突升级,以一己之力,履行了地方行政长官的责任与担当。
二、吕思勉、蒋维乔悉心培育杨宽
在光华大学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着战火淬炼的坚韧,更闪耀着教育家们倾心育人的璀璨光芒。著名历史学家杨宽的学术成长之路,正是光华大学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1932年,初入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杨宽,在吕思勉先生的课堂上深受启迪。吕思勉循循善诱的讲学风格,将晦涩的历史知识化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杨宽的学术之路。杨宽不仅认真聆听吕先生的课程、研读其著作,更由此踏上历史研究之路,日后从事的工作皆与历史、考古、文物领域紧密相连。在吕思勉讲授中国社会史的期中考试中,仅设一道议论题的独特考核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当时光华大学由注册处按座位点名,每人有个学号,按学号登记,因此教师对学生并不熟悉。考试后,吕思勉径直走到杨宽座位旁,确认其学号与姓名后,只说一句“很好”,正是这两个字的鼓励开启了杨宽主动求教、师生深度交流的学术篇章。在吕思勉的悉心指导下,杨宽自大学一年级便开启学术论文写作之路,不断在历史研究领域深耕。
1937年2月,蒋维乔教授及其学生沈延国、杨宽、赵善诒合作出版“光华大学丛书”之《吕氏春秋汇校》。
蒋维乔先生同样以慧眼识才、悉心培育,助力杨宽成长。他在光华大学开设《墨子》研究选修课,看到杨宽发表的三篇论文后,毫不吝啬地在课堂上推荐。得知杨宽是一年级新生,蒋维乔热情邀其至教授休息室,殷切勉励他系统开展研究,并承诺提供资料支持。这番赏识,迅速在师生间传为佳话。1934年,在蒋维乔指导下,杨宽与同窗沈延国、赵善诒共同校勘注释《吕氏春秋》,1937年2月师生合作出版“光华大学丛书”之《吕氏春秋汇校》。1934年10月,光华校务会议依据吕思勉、钱基博、薛迪靖的审查意见,奖励杨宽书籍费十元。蒋维乔日记中亦多次记载与杨宽探讨学术、筹备研究的细节,并称赞杨宽“极有心得,老生所不如也”,足见对这位青年才俊的器重与栽培。
1934年10月,杨宽等学生投稿经钱基博、薛迪靖、吕思勉三先生审定获得学校奖励。
吕思勉与蒋维乔两位先生,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他们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循循善诱培养人才,在师生之间搭建起知识传承的桥梁。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潜心育人,为传承文化、培育英才不懈奋斗,让教育的火种在时代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三、林氏兄弟创业成立“中国摄影学会”
在《图说光华大学》一书中,圣约翰大学“六三国旗事件”等珍贵历史图片角落的“T.T.L.”签名,成为解锁一段传奇校史故事的钥匙。经考证,这组字母正是光华大学商科学生林泽苍(TzeTsang Ling)的姓名拼音缩写。林泽苍与其弟林泽民,原是圣约翰大学学生,转入光华后,分别于四年级和一年级商科继续学业。这一发现不仅为光华校史增添了生动注脚,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百年前的学子,如何在校园的滋养下,迸发出惊人的创新活力。
1925年6月3日晨,圣约翰学生为哀悼被日本刽子手所杀害的中国工人顾正红以及在南京路上牺牲于英帝国主义者手下的学生群众,在图书馆前降半旗。与美籍校长卜舫济发生冲突,激起全体学生脱离圣约翰,创建光华大学。该照片左下角有T.T.L.字样,正是拍摄者林泽苍(TzeTsang Ling)的姓名拼音缩写。
在校期间,林泽苍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魄力,于上海领衔成立中国摄影学会,并创办会刊《中国摄影学会画报》,其弟林泽民担任编辑。该画报比《良友画报》早一年问世,凭借高质量的摄影作品畅销十余年。作为在校生,以“中国”为名成立协会、创办商业刊物并成功运营,这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开创性的壮举。而这背后,是光华大学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与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给予了林泽苍试错的勇气与创新的底气。他得以在课堂之外,大胆探索兴趣领域,将创意转化为实践。
1925年7月,林泽苍向民国政府内政部提交申请,《摄影画报》顺利获得内政部第一号登记证。此后,学会举办的全国摄影比赛与展览轰动一时,被公认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业余摄影组织,会务持续近12年。这段经历,恰似一堂生动的创新创业实践课,林泽苍用行动证明,年龄与身份从不是创新的阻碍,只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1925年8月,林泽苍领衔成立的中国摄影协会发行会刊《摄影画报》,由林泽民担任编辑。
1932年1月出版的《摄影画报》。
百年后的今天,林泽苍的故事依然有着深刻启示。当下的学生身处创新创业的黄金时代,更应从这位前辈身上汲取力量。像林泽苍一样,在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上,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尝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用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书写属于自己的创新创业篇章。
四、光华抗战损失达30亿元
1925年光华大学建校之初,得王省三先生捐地90余亩,光华大学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奠基。经十余年建设,至1935年建校十周年时,已建成中山路校门、大学和附中教学楼、宿舍楼等标志性建筑,校园设施日臻完善,校园气象蔚为崇隆。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这座凝聚无数心血的校园,在日军铁蹄下遭遇灭顶之灾。
1937年11月,光华大学男生宿舍被炸毁前后对比照片。
“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大西路校园沦为战区,重要文件与仪器被紧急转移。11月9日至13日,在日寇炮火中,大礼堂、教学楼、宿舍、实验室等14处建筑化为废墟,图书馆珍藏付之一炬,据1945年12月校方上报教育部的数据,直接损失超过国币30亿元,间接损失达国币8000万元。面对满目疮痍,张寿镛校长遥望火海,虽潸然泪下,却毅然破涕而笑:“我校为抗战而牺牲,自当随抗战胜利而复兴也!”
1945年12月光华大学填报抗战期间财产损失报告表。
战火未能摧毁教育的火种。光华大学辗转租界,借民居、校舍艰难复课,不仅维持原有课程体系,还增设战时急需科目,以知识滋养民族希望。为保存教育火种,1937年12月,光华大学在四川成都设立分部;1941年底上海孤岛沦陷后,学校更名为诚正文学社、格致理商学社、壬午补习社,以隐晦名义坚持办学,一校两地在困境中延续教育薪火,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光华大学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守护教育文脉,为民族复兴培育人才。
抗战胜利80年后回望,光华大学的这段历史,不是悲壮的挽歌,而是一部用坚韧与智慧书写的奋斗史。在战火纷飞中,这所学校以教育为盾,守护民族文化根基,为抗战胜利与国家复兴培养了大批人才,其精神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五、汪道涵率全家及亲属28人投奔延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光华学子成立抗日救国会,积极宣传抗日、筹募抗日经费,支援抗日爱国运动。光华大学周而复、马子华、田间(童天鉴)等一批在校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在当时文化战线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光华大学学生杨人伟、杨人倜兄弟投笔从戎,走向抗日前线。他们在给朱子桥将军的书信中写道,“暴日占我国土,戮我国民,某兄弟等痛种类之凌夷,哭山河之破碎,请缨从军,誓以赤血保我疆土。”
1931年9月,光华大学杨人伟、杨人倜请缨从军抗日。图为《民国日报》报道情形。
1937年春,汪道涵考入光华大学理学院数理系,插入本科二年级。是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从光华大学回到安徽明光,创办《抗战日报》,组织“青年抗敌后援会”和演出队,以各种方式宣传抗日;8月,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成立,任支部书记;10月中旬,毁家纾难,与父亲汪雨相带领全家、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成员及亲友共28人,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奔赴延安,受到林伯渠、叶剑英等亲切接见。1938年,受中共中央委派,汪道涵从延安到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历任新四军五支队办事处处长、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县委书记,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9年,光华大学附中高二年级联合组队前往胶州路孤军营慰问困守上海租界的谢晋元部队官兵。学生们为官兵们表演歌舞等文艺节目,组织篮球队与部队士兵进行比赛,鼓舞士气。谢晋元为学生刊物《嘤鸣》杂志题词“学习要自动”。
1939年,谢晋元将军为光华大学附中学生杂志《嘤鸣》题词。
1938年,中共地下党在光华大学附中成立党支部。1939年,中共光华大学支部成立。党支部在抗战时期带领光华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学生参加“反内战、争民主、迎解放”等运动。他们为光华大学的完整保存,为迎接上海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家领导人乔石同志曾担任光华附中地下党支部书记,尉健行同志在光华附中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六、李临光:“人类解放不成,何以家为”
李临光烈士,原名谢仲怀,福建厦门人,1907年出生。1925年,他进入光华大学读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参加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在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共青团杭州中心市委书记。1928年2月在给母亲的书信中,李临光写道:“人类解放不成,何以家为。”1928年7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8月27日,英勇就义,年仅23岁。
1928年3月21日(农历2月30日),李临光(谢仲怀)烈士留下家书,表达“人类解放不成,何以家为”的心声。
陈黄光烈士,浙江平阳人,1929年毕业于光华大学英文系。“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发表《奋起救国》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激发爱国热情。1933年参加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积极宣传党的主张。1934年11月26日被捕,面对酷刑和诱降,他宁死不屈。1935年1月24日,陈黄光被枪杀,年仅31岁。他一生著译颇多,还积极参加世界语运动。其创作的歌曲至今仍在南方传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黄光创作《奋起救国》歌曲,激发民众奋起抗日。
欧阳弼烈士,笔名蒋弼,湖南宁乡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20世纪30年代上海知名作家,1932年入读光华大学教育系,1941年负责全国文化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工作。他从事抗日战争的宣传工作,挥笔为刀枪,进行文艺呼吁。1942年5月,在太行山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1岁。
1946年7月,胡风在《希望》杂志撰文怀念欧阳弼(蒋弼)烈士。
七、张寿镛联手郑振铎等保护古籍
抗战时期,中华古籍危在旦夕,兵燹肆虐下,大量珍贵典籍面临被掠夺与外流的绝境。张寿镛眼见众多文化瑰宝即将落入美日之手,痛心疾首,与郑振铎喟叹:“将来研究中国古文学的人,恐怕要远赴外国留学!”彼时,张元济、何炳松等一众有识之士亦忧心如焚,频繁聚首,一场争分夺秒、惊心动魄的古籍抢救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张寿镛凭借自身对文化的深刻洞察与果敢决绝的行事风格,成为这场行动的中流砥柱。从郑振铎与其往来的书信里,能清晰感受到他的坚定信念:“我辈爱护民族文献,视同性命”“购书事,先生主持最力”。面对经费匮乏与敌伪环伺的艰难处境,张寿镛定下“节俭与得书并重”的准则,力求杜绝一丝一毫的浪费,同时不放过任何一部孤本典籍。他秉持着“铁肩负担,金革不避”的无畏精神,带领团队辗转多地,周旋于复杂局势之中,先后成功抢救出万数千种珍贵古籍,为中华文化存续保留了关键火种。
1940年2月3日,郑振铎致函张寿镛商讨应付书款及拟定《文献保存同志会办事细则》等。
作为光华大学的关键奠基人,张寿镛在古籍保护行动中,巧妙地以光华大学的名义对外收购图书。他深知,借助学校的名义既能增加购书行动的合法性与隐蔽性,又能凝聚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力量守护民族文化。为此,他提议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拟定《文献保存同志会办事细则》,联合暨南大学、涵芬楼,以这三方名义开展购书工作。
张寿镛的古籍保护行动,正是其“以文化育天下”教育理念的有力延伸。即便在日军踏入租界、行动被迫中断后,面对汉奸的威逼利诱,张寿镛依然坚守底线,闭门谢客,一心整理藏书,以文人的铮铮傲骨捍卫着文化尊严。
图文、来源|档案馆 编辑|史佳妮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