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典范,是华夏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具有跨越时代、国界、地域、宗教、文化的魅力。老子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域外文明的“美美与共”,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谱系的建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国与国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现代人个体精神世界的平衡与安宁,为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人群的友好交往,提供弥足珍贵的智慧资源。
5月18日,“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会议暨首届老子思想传播论坛在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普陀校区举行。来自新闻学、传播学、历史学和哲学等各领域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参加会议,围绕老子思想在海内外传播的研究方向进行广泛讨论。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主持开幕式。
“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成立暨老子思想传播论坛举行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校长钱旭红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老子思想以深邃哲思涵盖宇宙本源、自然规律、人生智慧与治国方略,其影响力跨越文明与地域界限。2025年作为联合国确定的“量子科技年”,老子思想与量子思维的交融展现新生命力,推动其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使命。钱旭红强调,武志勇教授及其团队深耕六年,系统梳理了老子思想在域外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流变历程,为研究中心奠定学术基础。中心成立标志着老子思想传播研究进入新阶段,未来将汇聚全球学者,致力于挖掘其现代价值,产出高质量理论成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人类文明进步。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校长钱旭红院士致辞
钱旭红校长及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朱爱军共同为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揭牌。函谷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赠送老子雕像;华夏老学研究会、华夏传播研究会、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赠书,共同祝贺全球老子思想研究中心成立。
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揭牌
函谷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赠送老子雕像
华夏老学研究会、华夏传播研究会、厦门大学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赠书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朱文佳主持开幕式
仪式结束后,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教授、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志勇系统回顾了团队的研究历程与未来规划,指出该研究始于2019年钱旭红校长发起的“幸福之花”重点项目。研究中心的命名过程从最初设想的“域外传播”到最终确定的“全球传播”,这一转变体现了钱旭红校长提出的“全球视野”研究理念。未来团队将重点开展两个方向的研究:一是国内传播研究,考察老子思想从中原到边疆、汉族到少数民族的传播规律,二是国际传播创新,联合哲学、艺术、新技术等跨领域专家探索老子思想核心理念的现代化诠释与创新传播路径;武志勇教授强调在钱旭红校长的指导下,研究中心将汇聚全球学者,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老子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教授、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志勇介绍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基本情况和研究计划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主旨发言。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主持上半场会议。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主持上半场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教授深入剖析老子学说“道”与基督教“道”的传播理念差异及其跨文化传播意义。她指出,老子之“道”以“行不言之教”为核心,形成“弱势传播”范式,强调通过自然隐喻、含蓄体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我的平衡关系,追求“柔弱胜刚强”“大音希声”之境;而基督教的“道”作为神性存在,衍生出以言语传播为核心的“强势传播”传统,重视逻辑论证、主动布道及对“人与神关系”的阐释。王润泽教授认为,老子思想“关系学”视角为处理多元文明冲突提供了平衡智慧,系统比较两者的传播伦理与路径,有助于消解跨文化误解,更能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润泽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老子研究会副会长、长江学者曹峰教授就老子思想国际化传播议题阐述三点核心见解。其一,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世界性内核,以极简文本聚焦人类共同命题,传播呈非强制性自然逻辑,未来老学是“世界的老学”。其二,需摒弃“本土中心主义”,重视海外学界创造性转化,以“他者视角”反思本土阐释,构建开放学术共同体,让老学成为全球文明对话平台。其三,老子“和光同尘” 等智慧可化解意识形态对抗,其柔性治理哲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方法论意义。老子思想作为开放性精神遗产,其国际化传播是文明对话实践路径与重构全球伦理的契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老子研究会副会长曹峰教授作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原副会长陈建云教授从艺术书写视角探讨了老子思想的传播路径。他指出,中国自古就有通过书法、石刻等艺术形式传播经典的传统。老子《道德经》作为被持续书写的经典文本,形成了独特的传播谱系。陈教授分析认为,老子思想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特别适合艺术化呈现,但同时也指出当前存在“上善若水”等金句被符号化、形式化传播的现象,强调需要深入把握老子“顺其自然”等核心思想精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原副会长陈建云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围绕老子思想当代转译,谈让老子思想从可见性迈向可及性。她指出,新媒介技术带来可视化机遇,也面临“被看见≠被理解”挑战,碎片化传播存在思想深度被稀释的风险。对此,她提出三点建议:以视觉效果推动跨学科合作、以公共服务理论平衡学术性与通俗性、构建“视觉-语义-情感”三层结构,让老子思想的传播从翻译走向文化共生。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作主旨发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张雪魁研究员指出,老子和海德格尔的对话是古今中西文明对话的典范。两者的对话具有宏阔视野,涉及当下的生存现实时,显得特别富有力量和活力。他强调,在认知对抗加剧的当下,文明互鉴不能停留在“文化软实力”等对抗性概念层面,而应基于人类共同命题,挖掘不同文明精神内核的共通性,开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张雪魁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分享了自己对老子思想的全球传播的看法。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指出自己就是老子思想国际传播的典型个案——14岁在美国接触《道德经》英译本后终身投入研究。他还提出研究中心的英文名称中的“传播”应翻译为“circulation”,并以波斯语转译英译本的典型案例说明,老子传播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呈现多向循环特征,生动展现了文化互鉴的复杂性。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作主旨发言
下半场主旨发言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瑚教授主持,与会嘉宾继续就老子思想传播研究展开热烈讨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瑚教授主持下半场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本乾以AI时代“生成式传播”重构认知模式展开讨论,指出通用型人工智能多模态特性为老子思想全球化传播提供技术底座。他提出道智融合的智能传播创新可从本体观等五个维度进行,如本体观强调“道法自然”与AI生成逻辑结合。针对传播机遇与挑战,他建议依托AI多模态技术推动老子思想可视化、场景化,通过“文化基因+技术赋能”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本乾作主旨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文理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编审周勤勤围绕老子智慧的普适性价值展开论述。他指出,老子思想具有跨越领域、文化和时代的普遍适用性,在个人与家庭层面,老子“无为”“谦下”“俭朴”“贵生”等理念,有助于人们尊重规律、处理家庭关系;国家治理层面,“中道而行”“无为而治”“为而不争”等思想,对社会公平、政府治理、国际关系具有启示;生态层面,道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平等对话,能为应对生态危机提供思路。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文理学院哲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编审周勤勤作主旨发言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教授系统梳理了《道德经》全球传播的几个历史阶段,他引用邰谧侠的研究,指出目前《道德经》译本众多,形成人类文明传播史上的独特现象。龙教授特别指出当前面临的几大挑战:核心概念(如“道”)的跨文化转译困境、不同底本(王弼本与帛书本等)造成的诠释差异,以及从宗教对话到大众传播带来的认知范式冲突。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中华经典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和理论启示。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教授作主旨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委副书记吴锋教授,围绕智能媒体时代的老子价值省思和文化连接发表见解,指出智能时代的“连接危机”表现为原子化社会的情感疏离、知识权威消解与后真相传播困境,而老子思想的哲学内核为破解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误解至关重要。他提出老子思想的四维连接价值,从哲学、价值观、道德和情感四方面强调老子思想的辩证智慧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伦理框架,以老子思想所蕴含的整体性思维、和谐共生理念推动“信任传播”与“情感共鸣”。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委副书记吴锋教授作主旨发言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谢清果教授提出老子是“传播学大师”。老子以“道”为基础设施型媒介,其思想开放性使文本成为人类共同智慧结晶。老子兼具传播思想构建者与实践者双重身份。自我传播层面,强调消解社会影响,通过主我与客我对话提升自我;媒介哲学方面,以“门”等意象隐喻传播,强调心灵互通与意义通达,批判媒介依赖。其传播思想指向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代传播研究提供东方智慧。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谢清果教授作主旨发言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祥辉从“反传播”视角重新阐释了老庄思想的传播哲学。他提出,道家通过“否定性命题”构建了独特的传播逻辑:在人际层面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在教化层面提出“绝圣弃智”,在媒介层面否定语言工具性,在技术层面警惕“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他指出,老庄将感官视为传播干扰源,提出“闭目塞听”的主张,其正面价值则体现为“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个体修行。尽管这种思想对现代传播进行了批判,但其本质是通过否定传播来实现更高层级的“天地交流”。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祥辉作主旨发言
函谷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纪向东以20年工作实践中文旅融合传播老子文化为内容展开讨论。他指出,函谷关景区依托4A级资源,通过“旅游+文化”路径将景区转化为传播载体,构建立体化传播体系,如打造“函谷论道”学术平台、深耕研学基地、创新沉浸式体验。他还强调“学用结合”,主动探索“无为物业管理法”,实现有形景观建设与无形文化浸润的良性互动。
函谷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纪向东作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瑛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需依托“文化中介”模型破解跨文化壁垒。她提出构建“四位一体”模型:中介者(译者等)转码文化,中介活动(文本重构等)推动跨媒介转化,中介介质(典籍、短视频)适配场景,中介精神(共享价值)构建互通路径,并强调减少行政介入,培养专业中介,采用分众化传播策略以推动文化全球化互动传播。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瑛教授作主旨发言
下午场主旨发言环节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学科建设处处长张晓锋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学科建设处处长张晓锋主持下午场会议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就国际传播效果问题发表讲话,他认为当前国际传播存在“投入大、效果差”的困境,并提出“道法自然”的解决思路。他以美国网红“甲亢哥”中国行为例,强调,国际传播应回归常识,遵循“尊重原貌、顺应规律、和谐共生”三原则,官方传播需与民间叙事互补,既要展示成就也不回避问题,才能实现有效传播。这一观点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高度契合。
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作主旨发言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系统探讨了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和谐”理念及其价值的共通性分析,他指出该理念蕴含“和谐世界”的内涵,以基督教、伊斯兰文化教义为例阐明宗教对“和而不同”“万物负阴而抱阳”等“和谐”共通性的理解,强调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文明之间的共生智慧。严三九教授还从政府、民间、公共外交层面提出“和谐”理念国际传播的实施路径,认为该理念的深入理解可以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东方智慧。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作主旨发言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教授围绕中国文化及老子思想全球传播提出三点观点:一是关注社交媒体“话语圈层流动”,从活跃度等维度构建立体传播矩阵;二是面对美欧文化霸权,提出“迂回传播”,以亚太地区为节点向美欧渗透;三是指出社交媒体“越传播越封闭” 悖论,需以多元叙事突破“他者凝视”。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邓联合教授从“超语境性”视角揭示了《道德经》的跨文明传播特质。如文本的“去语境化”特征——全书抹除具体历史时空标记,仅保留抽象哲学命题;思想的“再语境化”能力——在佛教东传和西学东渐中始终扮演思想中介,衍生出黄老学、佛教化、自由主义化等多元诠释谱系;价值的普世适配性——能与量子力学等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对话。这些特质使《道德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思想基因库”。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邓联合教授作主旨发言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李同路副教授以老子思想在基督教信众及经历精神困惑的普通人群中独特接受图景展开讨论,指出相关文本作为日常道德实践精神资源,呈现出生活化传播样态,并以跨宗教对话书籍为例阐明“非精英化”的传播实践。针对老子思想的传播策略,他提出应尊重受众主体性,借鉴“无为而为”的理念,避免单向度的文化灌输,建议未来建立深入的多语种译本的学术数据库,破解跨文化传播“精英化”局限。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李同路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赵静一研究员探讨了老子思想当代价值与传播路径,指出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思想为当代提供生存智慧,跨文化诠释使其成为人类共享资源。她对全球化传播提三点建议:构建国际化学术平台,创新多媒体传播矩阵,组建跨国顾问团队,推动中心成为中外思想交流枢纽。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赵静一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讲师刘子潇聚焦《泰晤士报》对老子思想的当代传播研究,揭示了几个维度的文化适应现象:在文本转译层面,呈现从归化到异化的策略转变,反映出对东方哲学独特性的尊重;在形象建构层面,老子从单一哲学家拓展为先知、作家乃至田径教练等多元身份,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被创造性转化为体育格言,体现了跨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误读”机制;在功能应用层面,英国社会将老子思想嵌入女性主义运动、消费文化批判及日常生活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讲师刘子潇作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结束后,与会人员还就老子思想的传播和弘扬议题展开了圆桌讨论,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传播学院副院长路鹏程教授主持会议。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传播学院副院长路鹏程教授主持圆桌讨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绪武教授指出,北京大学图书馆现存《道德经》相关藏书900册,涵盖不同历史时期与地域版本,时间跨度长、出版地域广,他建议将《道德经》与传统诗、书、画等文化载体深度融合,推动其哲学内涵与人文精神以更具艺术性方式实现创新性传播。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绪武教授进行分享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指出,中国法律思想国际影响力不足,需转化传统法律文化。老子思想有三重启示:立法应取法自然、重视民间法律资源、推动国家法与民间法共生。老子思想传播需依托法治实践,通过价值融合、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进行分享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春雷教授就老子思想的创新传播发表讲话,他建议加强应用性研究,整合跨学科力量,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面向个人和企业的商业化产品,并强调通过展览、周边产品等年轻化方式,能使老子思想更广泛传播。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王春雷教授进行分享
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校长、道德经研习社社长、高级教师王鹏儒以《道德经》“三进”工程即进校园、进机关、进村入户三方面展开讨论,王鹏儒建议,将老子思想融入基层治理的基础上,引领学校打造道德文化育人空间,并且强调推动《道德经》与新课标融合、开发多媒体传播产品,让传统经典成为激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
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中心学校校长、道德经研习社社长、高级教师王鹏儒进行分享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周勇副教授提出,老子思想因关注人类基本问题、超越意识形态,较易引发外国友人共鸣。建议可通过外籍学者授课、结合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利用AI技术进行文化内容创新等渠道传播老子思想,提升传播效能。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周勇副教授进行分享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外语学院副院长赵刚教授就《道德经》翻译的核心挑战发表讲话,他认为:翻译质量直接决定传播效果,需解决的难题有:关键术语的译法选择;语法结构的文化适应;哲学概念的准确传达。他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调适的过程,需要兼顾原文精髓与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外语学院副院长赵刚教授进行分享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李永晶副教授就老子思想“无声无息、无古无今”的超越性特质展开讨论,强调老子思想并非静态的文化遗产,而是活的宇宙运行法则,揭示其与现代物理学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宇宙生成规律的契合,印证了老子思想“大象无形”的普适性。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李永晶副教授进行分享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传播学院教授甘莅豪指出,维基百科等全球开源社区的传播模式与老子“礼貌文化”等思想高度契合,通过自下而上的知识生产、无偿共享的礼物文化,实现老子思想在300多种语言中的广泛传播,为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提供价值借鉴。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传播学院教授甘莅豪进行分享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李海波教授从个体体验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传播问题。他指出,在高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和高校考核体系下,师生普遍面临碎片化生活和价值迷失的困境。通过个人阅读实践,他发现道家思想能帮助恢复人的完整性和安身立命的根基,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能为现代性困境提供重要精神资源。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李海波教授进行分享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志勇教授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汇聚新闻传播、哲学、大数据、智能技术等多领域专家,成立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将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深化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会议明确四大方向:老子思想价值与传播意义、对外传播对学科的启示、传播方式创新及案例实践,并强调未来研究将聚焦理论整合与实践落地,推动新媒体、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播。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志勇教授作会议总结
作为推动老子思想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将秉持正确性、前瞻性、包容性的原则,以严谨的学术研究守护思想内核的准确性,以跨学科的视野洞察文明对话的时代趋势,以开放的姿态汇聚全球学者智慧,系统性推进老子思想的当代阐释与国际传播,助力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世界视野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
来源|传播学院 文|张冰、何婉婷、谢瑞临、何凌芸 图|郑于晗、王嘉澍 编辑|窦雨萧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