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新基础教育”扎根闵行2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19年12月20日

  1999年,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开创的“新基础教育”开始在上海市闵行区开展发展性研究。20年的坚守,“新基础教育”研究促进了闵行基础教育生态的根本变化,也成就了一批批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的生命成长,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成长故事,赋予了所有“新基础教育”参与者具体、丰富而又鲜活的生命内涵。

“新基础教育”扎根闵行20周年纪念大会在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举行

  为纪念“新基础教育”扎根闵行20周年,分享与总结“新基础教育”20年来“成事成人”的经验,探索与展望“新基础教育”的未来道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成事成人之路”为主题的纪念大会于12月17日在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举行。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和持续领导者叶澜率领“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全体成员出席活动,来自全国“新基础教育”各生态区的400余名教育行政管理者、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等参加了纪念大会。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德妹致辞

  开幕式上,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德妹指出,“新基础教育”在闵行的20年,是闵行教育不断深化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的20年,闵行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赞誉和百姓好评。20年如一日在闵行推进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就是一场深度变革,让区域教育生态不断优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校长和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学生的生命状态充满活力。她进一步表示,要创新“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的区域推广机制,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持续开展学校转型变革,继续深化特色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探索,将学校自主发展与交际共享互动相结合。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致辞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表示,20年来,闵行为“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作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此次大会的意义在于“回归传统,面向未来”,回顾和明晰“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传统,“新基础教育”研究的“闵行传统”,也即所有“新基础教育”人和闵行“新基础教育”人所奠基和发展的“成事成人”。同时,此次会议也是“新基础教育”面向未来,寻求新突破、迈向新境界、走出新道路的重要契机,也即朝着叶澜教授所期望的“厚朴如树、温润如玉、灵动如水、绚丽如凤”的教育境界迈进。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致辞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对叶澜教授及其团队持续数十年,“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用实际行动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表达了敬意。她指出,“新基础教育”团队与闵行区各项目学校、区教育局等的合作持续推动着闵行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华东师大与闵行区相互支持、共生共长的一个缩影。她表示,叶澜教授团队20年筚路蓝缕,始终奉行着学派的教育信条,推进“新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生成中发展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贡献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独特“中国经验”,成为践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卓越代表。

《叶澜教育思想文选》正式发布

  开幕式后,三卷本的《叶澜教育思想文选》正式发布。该文选是叶澜教授首次公开结集出版的研究论文、演讲报告与随笔读思的荟萃,文选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字里行间体现出叶澜教授的学术追求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郭晓民介绍说,在成稿过程中,叶澜教授翻阅了数百万字的原稿进行择选,她秉持读者立场,力图给予读者真实体会和感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郭晓明介绍《叶澜教育思想文选》

  “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成员,王枬、庞庆举、伍红林作为《叶澜教育思想文选》的读者代表分享了感悟,他们以多年来参与“新基础教育”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受,分享了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及人格魅力。王枬认为,叶澜教授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生命在从事着她所热爱的中国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专注并践行着中国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力求以深深扎根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土壤的“原发性”和“创新性”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提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中国式表达,建立起了中国本土的教育学。庞庆举讲到,通过《叶澜教育思想文选》能够对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进行整体、系统化的理解,能够感受叶澜教授的研究特质。伍红林分享了从《叶澜教育思想文选》中所看到的教育学家的生命气象,他认为该文选凝结着叶澜教授的学术构想和风格,彰显了“上天入地、破旧立新”的学术追求,体现出“涵括古今、中西融通”的学术格局,显出“出乎内外、承前启后”的学术品格。



“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成员王枬、庞庆举、伍红林作为读者代表分享感悟

  发布会上,叶澜教授以“相遇不负,生命留痕”为题作了主题演讲。她首先以“相遇有缘、尽心不负”表达了对不同“相遇”的感谢。她感谢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师生同事,打开了她自己的教育学思考之门,成就了自己的学术专业生命;感谢教育前行之路上的合作者、支持者、传播者,“新基础教育”是教育者基于教育共鸣的自愿合作,是一群有志向、有追求、有气度的高校教育研究团队、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团队及双方各级领导汇聚在一起,共谋、共创基础教育变革发展之路;感谢各方媒体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的传播。

叶澜教授以“相遇不负,生命留痕”为题作主题演讲

  发言中,叶澜教授感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让她结识了全国各地众多有共鸣的同行朋友,是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教育的文字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力量。“以身立学,生命留痕”,叶澜教授将她的三本新书《变革中生成》《方圆内论道》《俯仰间会悟》作为现阶段“以身立学”的主要结晶。她还从“新基础教育”共生体生成、“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生成、个体学术生命多维多阶生成以及人生境遇—天地人事—感悟生成四个方面阐述了“生命留痕”。最后,叶澜教授对闵行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其未来发展也表达了期待和信心。

一批新学校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为合作校授牌  

闵行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朱雪平为基地校授牌

  “新基础教育”在闵行区的持续生命力也体现在不断有新的学校加入研究项目。经过前期评估,七宝明强二小升级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合作校,龙茗中学、航华一小、昆阳小学、畹町小学、吴泾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成为“新基础教育”基地校。闵行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朱雪平和李政涛共同为合作校、基地校授牌。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讲话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表示,1999年开始以“协作式引进”为模式推进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实现了区域教育行政与学术力量的深度互动,促使教育局逐渐从指令性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管理,形成科学决策、专业引领、尊重学校自主的新型领导方式,成就了一批富有实践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的校长与教师,激发区域教育变革的活力。2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早已经远远超越一个项目的价值。各校要在推进“新基础教育”的进程中,不断统一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将“新基础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注重培育骨干教师、品牌教师,为闵行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一线参与者与研究团队共话成长感悟

  会议期间,闵行区实验小学校长何学锋、汽轮小学校长王培颖、第四中学校长屠红伟分别以一线参与者代表的身份分享了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成长体悟。何学锋回顾了20年来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他认为,校长要有基于教育信念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作为一个在“新基础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校长,必须要肩负起“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合作校的使命,肩负其持续深化和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使命。

闵行区实验小学校长何学锋分享参与研究的成长体悟

  王培颖表示,从2008年起,汽轮小学学校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团队一起学理论、变思维、组团队、化实践,不断清晰自身发展与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依照“新基础教育”的理念,走自然之“道”,寻自然之“维”,成教育之“美”,练就了校长发展的“新基本功”。

汽轮小学校长王培颖分享参与研究的成长体悟

  屠红伟讲到,“新基础教育”这一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的研究深深改变了她对教育的认识、对生命的理解、对实践的态度,通过参与“新基础教育”,她的思维品质、工作姿态、生活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四中学校长屠红伟分享参与研究的成长体悟

  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成员卜玉华教授、李家成教授、张永副教授、李政涛教授也先后交流了各自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成长心路。卜玉华教授从中国百年教育变革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对“新基础教育”的特质与未来提出了思考。她认为,“新基础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研究20多年,在于“新基础教育”是具有“时代性”与“本土性”的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探讨的是当代我国学校变革从近代型学校向现代型学校转换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学校变革理论体系,系统论述了当代学校变革的性质、发展框架和基本路径,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或命题性链条。

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成员卜玉华作交流发言

  李家成教授回顾了他参与新基础教育20年带来的改变,他表示,通过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留下了温情,留下的是学校转型中人的存在,留下了人的思想轨迹和发展轨迹。通过新基础教育研究唤醒了他对能级提升的自觉、培养了独立开展研究能力、建设和发展团队的力量、持续研究的定力。

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成员李家成作交流发言

  张永副教授从区域负责人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体会。他表示,担任区域负责人,使他对“新基础教育”的精神、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更加明确了学校为单位的教育改革的价值,切实把握“新基础教育”的长程设计与变革中的“魂”与“形”的关系。

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成员张永作交流发言

  李政涛教授分享了20年来参与“新基础教育”的经历、成长与改变。他将参与“新基础教育”视为“回家”,将这段经历喻作探索之旅、成长之旅与成人之旅。融入“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后,他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仅仅向理论研究者学习,还向实践工作者学习,并且着力研究时代、研究课堂、研究教师与校长,让自己努力成为真懂教育、懂学校和懂老师的人。他表示,通过“新基础教育”研究,他成为了尊重教育实践、敬畏教育实践和热爱教育实践,并将改变教育实践作为追求的人;成为了忠诚于教育学、热爱教育学并将教育学研究为学术志向的人;成为了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相互建构之的人。“新基础教育”已然成为了生命发展的一种视野与眼光,成就了他独特的人生。

华东师大研究团队成员李政涛作交流发言

  当天下午,大会继续聚焦“成事成人”主题,分“校级领导发展”“学科教师发展”以及“学生工作专题”三个会场进行分享交流。30多位来自闵行区各合作校、基地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分享了20年间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成长历程与心得体会。

  据悉,“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首创,并持续领导的一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综合研究,以“培育生命自觉”“成事成人”为核心价值,以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为对象,以创建“依教育之是而行,达自然而然之境”的学校新生活为目标,通过深度介入式合作研究和生态区建设,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出区域教育内涵优质均衡新路径,培养了一批善于学习—实践、反思—重建,富有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的研究型团队。目前,“新基础教育”已深度介入沪、京、苏、浙、鲁、豫、闽、粤、滇、桂等14个省市200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动3000余名教师、数万名学生参与研究,建设了一批现代新型学校。项目科研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研究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研究团队”,成为全国唯一来自教育学科的教师研究团队。


图文、来源|教育学部综合办  编辑|王睿珺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