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西,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研究围绕“自我/能动性的构成”这一问题展开,思想资源主要涉及建构主义伦理学、康德实践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技术哲学与科技伦理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类增强技术的政治伦理研究”。
人工智能与人类增强技术目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哲学议题。人类增强技术是对人的身心能力的直接修复或提升,人工智能则被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甚至是人性的对立面。这种“外在视角”导致一种常见的负面情绪:认为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生活,一些行业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强化了人们对失业的担忧和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恐惧。本文提议采用“内在视角”看待人工智能,在人类增强的语境中,考察人工智能如何可能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改善人类生活。基于生存论哲学以及建基其上的实践哲学,“内在视角”可以回应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的担忧,并反思“工作”概念的历史性。人工智能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这种改变并非对人类生活的破坏,而是塑造着一种新的文明范型,并呼唤与之相协调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