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乐松,200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嗣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育部特聘教授(2022年度)。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道家思想、中古道教、两汉思想史等。出版专著四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历史的时间化作为一个命题的提出,是以近代科学发展和形而上学建构为前提的。牛顿意义上的绝对时间,使得存续的绵延在“绝对”意义上与“事物”彻底分离。此外,时间的穹顶笼罩之下的历史变成了一种基质之上的书写。从客观历史到普遍历史,从历史的合目的性诠释到历史认识的可能性,直至过往成为一种被书写历史化了的“时间”。“绝对的时间”给了处身于具体事件与经验之流中的人一个“置身事外”的伎俩,它让置身于事件并且用行动参与“记忆”留痕的人获得了置身事外的合理性。历史的时间化最终导致的必然是历史的“叙事化”和“话语性”,历史不是发生了,而是“被制造”的。时间之幕的降临,对于汉语世界中的我们而言,以一种更彻底的方式改造了历史。理解与书写的彻底断裂让传统历史呈现出更强的“造制感”,从而丧失了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的“超然”,这一断裂的后果需要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展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