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历史时期气候模拟和季风动力学研究。在过去千年东亚季风的演变、火山气溶胶强迫对全球和东亚气候的影响、同位素模拟和水汽追踪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相关成果被IPCC 第一工作组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报告引用。近5年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已在Nature Geoscience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
氧同位素是水循环的重要示踪剂,它可以通过降水进入到代用记录中,是气候重建的重要代用指标。围绕着中国东部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解译,科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我们通过集成亚洲地区树轮、石笋、冰芯等多种氧同位素代用记录,并结合同位素版本地球系统模式iCESM,揭示了过去千年亚洲地区氧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阐明了亚洲夏季风环流影响中国东部降水氧同位素的机理,明晰了中国东部降水氧同位素对亚洲季风环流的指示意义。在此基础上,利用国际上最新发展的同时带有稳定同位素和水物质示踪模块的气候模式,通过开展水物质标记试验,定量解析了水汽传输各过程对降水氧同位素的影响,发现亚洲季风区降水氧同位素主要受不同水汽源地变化和水汽输送路径上降水变化的影响。此外,我们基于青藏高原树轮重建,进一步关注了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发现青藏高原径流量在中世纪暖期增加,对应王朝崛起和吴哥窟修建;小冰期径流量减少,对应王朝衰弱和吴哥窟废弃,表明气候变化驱动下的青藏高原径流量变化在流域文明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AMV)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是引起过去千年青藏高原径流变化的主导因子。